第232章 清(9 / 27)

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0]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 [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取得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175]为此清朝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边界。 [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两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 [177]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 [178]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181]之后,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帝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开豁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勤政亲贤”殿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帝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盛极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调动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 [156-157]十四年(1749年),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清政府最终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 [161-163]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64-165]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巩固中国西北边防、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 [166-167]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故土。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继续阅读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