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清(14 / 27)

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四年(1878年)1月,清军最后收复和田。至此,只有伊犁地区还在沙俄侵略者手中。 [258]

继续阅读

李鸿章

1883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从1884年1月到4月,法国先后派全副武装的军舰8舰次,闯到闽、台海岸,在福州、厦门和基隆港口游弋示威。1885年,面对严峻形势,曾任广西提督的老将冯子材奉命以帮办广西军务的名义奔赴镇南关,镇南关之战取得胜利,法军仓皇逃走。随后,冯子材乘胜追击,法军占领的谅山等地被陆续夺回,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失败的消息传回法国,引起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挑起对中国侵略战争的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 [254]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255]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在台湾任职期间,刘铭传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 [255]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256-257]

此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65]。

甲午战争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失去藩属国朝鲜。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65]

维新图存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光绪帝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 [248]

1898年,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发动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48]新政在政治方面:开放言路,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