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只剩宦官、宫女执政。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后,由其子刘鋹继位,即南汉后主。 [61]
南汉税役繁重,在割据诸国中最为腐败。由于地处南疆,远离中原,因而得以偏安一隅。 [54]
晋汉更替
后晋疆域 [33]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统治也很不稳定,国内藩镇连续发生叛乱。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蝗虫等严重自然灾害,财政匮乏,很多人饿死或逃亡。 [61]而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石敬瑭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但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以夺位,相继发生了范延光、张从宾、杨光远、安重荣等人的叛乱。天福七年(942年),吐谷浑(退浑)活动于河东,对契丹造成威胁,石敬瑭因此受到责问,郁郁而死 [79],其侄石重贵继位于邺都(河北大名),即晋出帝 [75]。 [74]
契丹灭后晋之战示意图 [53]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石重贵听从主战派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 [13]此举引来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开运元年(944年)率军南征,攻掠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石重贵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先是刘知远在太原痛击契丹,最后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赂公行,朝政败坏。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石重贵开城投降,后晋亡。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正式建立辽朝。 [14]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原地区很有信心,然而其“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在后晋与契丹争战之际意存观望的刘知远一心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到此时成为最强的藩镇。他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汉高祖。 [54]耶律德光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 [15],死于杀胡林(河北栾城),其兄子耶律阮继位,即辽世宗 [76]。
当后晋与契丹交争时,刘知远广募士卒,有步骑五万人,声言防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辽帝将出帝迁往北方后,他于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仍用天福年号。契丹留守中原的将军萧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从益称帝于开封,而后北返。刘知远闻之,派兵南下,杀李从益,定都开封,并派高行周、慕容彦超在魏州之战战役降服杜重威,诸镇相继归附。乾佑元年(948年),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汉隐帝,并以杨邠、郭威、史弘肇与王章为辅政大臣。随后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赵思绾、凤翔(今属陕西)王景崇三镇连兵反叛,有赖郭威等人率军将其讨平(参见词条后汉平李赵王乱之河中之战)。 [16] [68]
后汉疆域 [33]
刘承佑即位不久,开始猜忌辅政诸臣,于乾佑三年(950年)以辽军寇河北为由派郭威镇守邺都,随后大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等大臣,又屠戮郭威一家,并召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郭威听从魏仁浦建议起兵南下,并派养子柴荣镇守邺都。隔年击溃慕容彦超,攻入开封,刘承佑在出逃途中被杀。开始时郭威并未称帝。当时恰巧辽军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