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使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南平仅据有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地小势弱,高从诲通过向诸割据政权称臣,换取经济上的“赐予”,并与诸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54]
荆南处在北方王朝与南方诸国之间,南方诸国将荆南作为屏障,以阻止北方王朝向南推进;北方王朝也把荆南看成南方各国进贡以及开展南北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荆南尽管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但一直安然无恙,得以长期存在。 [61]
马氏楚国与武平割据势力
楚国则由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秦宗权之乱时,其部将孙儒攻打两淮杨行密,作为孙儒部将的马殷在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带部分人马进入长沙,并逐步控制湖南。 [3]后梁建立后,马殷向后梁称臣而被封为楚王。马殷一贯奉事中原诸王朝,借以抗衡吴、南唐、荆南、南汉各国;同时采取睦邻政策,对邻国不轻易挑起争端,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大力鼓励农民发展蚕桑和茶叶生产,开展对外贸易,使楚国国势强盛。其势力全盛时,拥有今湖南全省,广西的东部及东北大部,贵州东部边境及广东西北一部分。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定都潭州,后称长沙府。 [61]马殷去世后,其子马希范袭位,扩地至今广西东北部 [62],国势颇盛。
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逝世,楚将拥护次子马希广继立,使其长子马希萼不满而叛变,楚国国势开始走向混乱。乾佑三年(950年),马希萼成功攻下长沙。然而他纵酒荒淫,使得楚将王逵、周行逢举兵叛变。他们拥护宗室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以刘言为武平军留后,率军占据朗州(湖南常德)。 [11]不久徐威也拥护马希崇为武安军留后,放逐马希萼。而马希萼则于衡山再度被拥立。楚国分裂成马光惠、马希崇与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李璟趁机于保大九年(951年)派边镐攻占长沙,马希崇与马希萼先后投降,楚国亡。 [54]同时间南汉北取桂州(广西桂林)一带,占据整个岭南地区。隔年刘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使南唐退出湖南。刘言被后周封为武平节度使,由于与王逵对立而被王逵与周行逢所废而死。而王逵贪得无厌,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杀,武平军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继承。周行逢革除楚国劣政,爱护百姓,提倡廉洁。对将领用法严厉,果断诛杀。湖南地区又恢复平稳。 [61-62]
偏安岭南的南汉
南汉疆域 [33]
南汉是由割据岭南的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建立,后梁建立后,刘隐相继被封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刘隐稳固岭南后,重用当地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基础。 [12]开平五年(911年)刘隐去世后,由其弟刘龑继位。刘龑在统一岭南后于贞明三年(917年)称帝,国号大越,都番禺,号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54]刘隐、刘龑延揽不少名士,委以重任,因而“为国制度,略有次序”。州县官一般以士人担任,不用武夫悍将,减少了动乱,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稳定。刘隐、刘龑多次出兵作战,击败岭南各地的割据者,基本上统一了岭南东西二道。南汉全盛时,据有今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分。 [61]
大有十五年(942年),刘龑去世,其子刘玢继位,即南汉殇帝。刘玢贪图享乐,当时有循州人张遇贤发动起义,隔年(943年),刘玢被其弟刘晟所杀。刘晟自立为帝,即南汉中宗。在位期间,刘晟虽然夺取楚国容州(广西北流)、邕州(今广西南宁),但提倡严刑立威,为人残暴,大肆屠杀皇族和大臣将领,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