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5 / 9)

,禁带宽度再减去假定的能量损失,就得到了开路电压。

禁带宽度已知,外量子效率已知,可以通过积分计算得到短路电流密度。

最后,填充因子是给定的0.75。

三者相乘,就得到了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

理论预测的结果还是比较美好的。

在光吸收边为1100纳米,外量子效率75,填充因子0.75,能量损失0.6电子伏特的条件下,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效率可以达到20!

20!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短。

现实的情况是,每个值都比理想情况下差5左右。

比如,光吸收边实际上只有1000纳米,外量子效率只有70,填充因子只有0.70,能量损失是0.65电子伏特。

从而导致,现实里的结果差不多就是200.950.950.950.9516.3。

而现在都还做不到16.3呢。

不过经过许秋团队的努力,已经非常的接近这个数值了。

剩下的B、C、D三张图片,就是把三维坐标系之下立体的A图,变为二维坐标下的平面图。

也就是分别固定外量子效率、顶电池的光吸收边,以及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三个变量其中的一个,考察光电转换效率随另外两个变量变化的二维图谱。

其中,光电转换效率同样通过之前的蓝红颜色进行表示,并绘制出等效率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半经验分析图片中,许秋都把填充因子恒定为0.75。

一方面,是因为填充因子相对比较特殊。

它虽然是变量,但影响它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很好优化和界定,不像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可以认为直接和材料禁带宽度相关。

理论上讲,填充因子主要受到太阳能电池器件本身的影响,最终得到的器件串联电阻越大,并联电阻越小,填充因子就越小。

但实际上,不论是串联电阻还是并联电阻,都是在涂膜后才测试出来的,在涂膜前怎么让这两个数值随心意而改变,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换言之,器件填充因子的优化,几乎是纯粹的结果导向。

填充因子比较小的体系,用到的光电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被自动淘汰,或者自动转为冷门的领域。

比如,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N2200的体系,填充因子通常会比较低,甚至只有0.5、0.6左右,现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就非常的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一个三维立体图谱中,只能有三个自变量,如果再加上一个填充因子作为变量,就需要用到四维坐标系了。

四维坐标系,许秋就算想画,也画不出来。

况且,现在虽说是三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其实也是有限制的。

其中一个自变量“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并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0.1电子伏特为间隔跳动变化的。

如果这个变量也连续变化,那么最终得到的就是连续曲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连续变化的曲面就会等效为一个立体的结构。

此时,“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变量,将取代光电转换效率成为新的z坐标。

而原本是z坐标的效率将“坍缩”为颜色,或者是一个强度值,从而得到一张真·立体图谱。

在纸张这种二维空间中,是无法表达“真·立体图谱”这种三维图谱的。

这也是之前“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非连续变化的原因。

第二张图片,单结器件相关的表征。

这个和平常发的文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相对比较常规,许秋暂定做四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