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6 / 9)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材料的分子结构;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的光吸收光谱;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各自的JV曲线;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的EQE曲线。

第三张图片,叠层器件相关的的表征。

有些类似于第二张图片,许秋暂定做六张图片:

叠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能级结构图,包括电极功函数、有效层和传输层HOMO/LUMO能级;

叠层器件效率随着顶电池和底电池厚度变化的二维图谱,类似于第一张图的B、C、D图,光电转换效率用颜色表示,并标注出等效率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JV特性曲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EQE曲线,包括两个电池单独的EQE曲线和总的EQE曲线,同时简单分析电流损失分布;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最佳叠层器件的JV特性曲线。

三张图片许秋已经全部绘制完毕。

其中,第一张图片是通用的,第二和三张图片,是许秋根据现有的体系,绘制出来的初代版本,之后如果更新了体系,直接更换即可。

平常发其他文章,还需要编编故事,讲一讲心路历程。

现在许秋准备投的这篇《科学》,反而不需要那些东西,简简单单把结果讲出来就可以。

毕竟,有器件效率这个最大的亮点进行支撑。

不过,现在叠层器件效率只有15,许秋觉得这个结果还是不够震撼。

如果能够上16、17,那就比较稳了。

如果能上20……

大概可以把工作一拆为二,一篇《自然》、一篇《科学》,也不用纠结到底是先投《自然》还是《科学》了,两边各发一篇。

当然,20这个数值,现在也就只能YY一下,一时半会儿根本做不上去。

在绘制第一张“半经验分析”图片时,许秋也有了另外一个想法:

现在Y系列材料之所以不适合做叠层器件,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顶电池材料,也就是光吸收边可以达到1100甚至1200纳米的有机光伏材料。

如果日后能开发出来一种与之适配的体系,说不定真能产生奇迹,把器件效率冲到20也说不定。

到时候,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缩减超窄带隙有机光伏材料的能量损失”。

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Y系列二元单结体系的潜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呢。

最近因为分配给Y系列受体的算力比较少,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结果出来,Y系列受体体系的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4.8上不去。

在《科学》文章的大框架做好后,许秋没有急着写正文,因为他打算投的是“报告”类型的工作,只有2500个字。

对现阶段的许秋来说,写这种短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爆肝的话,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写完。

另外,也是因为这周四《无机功能材料》课程,要进行期末的PPT汇报,他需要花一些时间准备一下。

虽然许秋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课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准备,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全是A呢?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于冰,教授、“杰青”。

他的课题组主要是做储氢材料相关的,组里有三四个博后,因此科研成果还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发一篇AM、JACS档次的文章,另外杂七杂八的一二区文章也不少。

单论学术成果,于冰课题组在材料系里估计能排的进前五。

至于目前排行第一的课题组是哪个?自然是魏兴思组。

虽然于冰学术工作做的不错,但他在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