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佛道显威(求订阅!)(3 / 4)

,文具纸张。从而,吸引大批本地人和其他民族到黄龙府经商。每逢集日,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乌桓人、契丹人、蒙古人、鲜卑人牵着骆驼,赶着马帮,坐着牛车,带着那里出产的羊毛、皮张和牛、马、羊、驴赶到黄龙府交易;居住在东部山区的高句丽人则带着人参、鹿茸等药材和貂皮、猞猁皮等贵重皮张到黄龙府出售;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则把五谷、蜂蜜、家畜和獐、狍、狐、兔、雁、凫、鱼、鳖送到黄龙府市场;黄龙府当地人则摆出精心制作的民族食品,有艾糕、烤肉和米酒。在黄龙府市场上,人们能够买回农耕用的车、马、犁、铧、锹、镐、锄、镰、渔猎用的刀矛弓箭、船网丝钩,生活用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盖房造桥用的锛刨斧锯、砖瓦木料,遮身御寒的皮帽毡靴、棉花布匹,以及妇女儿童佩戴的金银首饰,老人喜欢的烟酒糖茶。当时这里已经成为东北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北出产的药材、名马、肥牛、蜂蜜、毛皮都汇集到这里,卖给中原和东南亚、日本等地区的商人。还有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售往大食、波斯以及中亚各国。当时各族杂处,语言不通,便以汉语作为共同语言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龙府的人口急剧增长,治内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廓相望,田陌边绵。契丹人以东楼西寨称呼国内的两个重要城市。东楼是指皇帝居住的上京临潢府,西寨指的是军事重镇黄龙府,因其经济昌盛,又称之谓银府。

辽圣宗、兴宗、道宗时代,佛教盛行。凡是辽的重要城市都建有寺院和佛塔。黄龙府西垣外的古塔就是在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十年之间建成的。在黄龙府东30公里处的祥州还有一座未建成的塔基,人称半截塔。塔基的地宫四壁绘有彩画,并存放一座彩绘石雕小塔,从古塔第一层的仿木结构和雕饰的佛像,可以看出中原文化与佛教对契丹的影响,石塔第二层雕饰的奔羊,充分反映了契丹人的风俗及其游牧部族的艺术特色。

黄龙府是连结燕京析津府、东京辽阳府与上京临潢府两条驿路的枢纽。在水运上有伊通河、饮马河和第二松花江与各地舟楫相通。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黄龙府与中原和松花江南北各地交通日趋通畅,商贾往来更加活跃,成为关东地区的交通中心。

黄龙府作为大辽国的东寨和银府长达189年,对发展关东地区经济贸易,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各个朝代巩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女真人进攻中原时,曾把黄龙府作为交通运输的中转站,大批的兵马经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调往中原,金兵俘掳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皇后、嫔妃和官员,也曾一度在黄龙府羁押,而后经过宾州,押往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最后囚禁在五国城。金兵在中原掠夺的财物也都经黄龙府运回上京。有的财物来不及运送,便就地埋藏在黄龙府。1868年和1966年,在黄龙府内东南隅两次共出土唐宋铜钱达两亿四千万枚。1868年曾用出土的铜钱投资在伊通河上修筑一座大桥。1985年在黄龙府城的西北隅发现的金代窖藏,埋有定窑精制的各种瓷器40件,湖田窑精制的印花石竹纹青执壶等11件。这些瓷器造型美观,质地精良,曾作为进贡的宫廷用品,这次出土刻花龙纹瓷盘更属珍品,我国仅在四十年代出土过十件,其中六件流失到国外,仅存四件分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另有鹧鸪斑青玉盏和鹧鸪斑青玉盘亦属绝代精品。鉴于黄龙府四通八大的交通和丰饶的物产在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中的作用,女真人曾给黄龙府冠以中都的称号,仅次于作为首都的会宁府。

元代利用黄龙府交通便利的条件,曾把此处作为开元路(行省以下,府、州以上的政治机构)的治所。而后又在黄龙府东27公里处的祥州建立关东的驿站中心。从元大都(北京)来的信使经信州、威州、黄龙府到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