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清(5 / 27)

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33]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努尔哈赤为建国做准备的最后一年。他最后一次派使臣赴京朝拜,表示对明廷的忠诚,并把孔子请到辽东,兴建佛寺、道观、文庙等七大庙宇,三年后全部竣工。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 [9]群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190]自尊为天命皇帝。帝业由清太祖开创,所以清史中尊努尔哈赤为开国皇帝。 [273]后金国是满族先人继创建渤海国、金国之后建立的第三个地方自治政权。 [281]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 [191]天命四年(1619年),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 [192]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一带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 [193]自此,明朝在东北的统治开始瓦解。又灭亡叶赫,至此海西女真被统一。 [194]

八旗之镶黄旗

努尔哈赤建国时,东海“野人”还有一些部落未被征服。天命二年(1617年),努尔哈赤派兵四百,收抚沿海及海岛诸部。天命三年(1618年),虎尔哈部首领率部众一百户来降,努尔哈赤厚予赏赐。未降各部相继来附。各部俘降人户,均被编入八旗。投附的部落,仍居原地,向后金纳贡。《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四年(1619年)的情形说:“从明国以东到海滨,朝鲜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语的诸国(部),在那年都平定了。”(《满文老档》太祖朝卷十三)努尔哈赤征服女真诸部,得以全力来攻打明朝。 [267]

后金在萨尔浒之战后连下开原、铁岭。 [33]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 [195]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 [35]同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夺取辽西重镇广宁。 [36]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196]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 [37]。1626年1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城不下,转攻觉华岛并破之 [285];同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军征蒙古内喀尔喀五部 [286]。7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后病逝,终年68岁 [285]。

继续阅读

建立大清

主词条:皇太极新政、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丙子之役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建元“天聪”,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皇太极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33]

对内,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皇太极继位后颁布《满汉别居令》,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张,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实行“编户为民”政策, [198]下令将大多数汉民庄丁由庄田抽出,“分屯别居”。 [208]汉民由农奴恢复为民户,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从而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逐渐得到缓和、安定。一改其父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当年进行考试。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