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日非。柴荣趁机于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三次亲征,发兵大举进攻南唐。经过苦战,后周最终击败南唐,逼迫李璟割让江北十四州、六十县,自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从此,后周得到富庶的淮南,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加强了对江南的军事优势。 [18] [54]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乘辽内部纷争之机,率军北伐,不到两个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县。五月,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患病,被迫班师。 [3]六月,柴荣去世。虽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柴荣在位五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他堪称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54]
北宋建立与十国的结束
柴荣逝世后,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途中于开封陈桥驿受禁军拥立为帝(参见词条陈桥兵变)。赵匡胤回师开封,迫使柴宗训禅让,后周灭亡,五代结束。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他本人即宋太祖。 [18]
赵匡胤继位之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与湖南武平军周行逢、闽南清源军留从效等,这些国家或藩镇大多奉宋朝为宗主或臣服之。赵匡胤采取谋臣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先以假道伐虢之计并吞荆南、湖南,又派兵灭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到宋太宗赵炅即位后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节度使(继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归顺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炅亲征攻灭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十国结束。 [3]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 [18]
疆域
播报
编辑
主词条: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期间,统治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较之于唐末继续缩小,北方契丹(即后来的辽朝)向南扩展,至后唐时占有营(今辽宁朝阳、锦州一带)、平(今河北滦河下游地区)二州。到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又将以幽州(治今北京)、云州(治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在显德六年(959年)被后周收回,此后双方以白沟(今拒马河)一线为界。 [65]五代疆土的具体变化见下表:
政权名
实际都城
疆域
梁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由于后梁建立时南北都存在着不少的割据势力,因此其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
唐
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后唐灭梁后,岐国臣服,卢龙等镇被取消,使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北方基本得到统一。待灭前蜀后,其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后为孟知祥占据。
晋
东京开封府
后晋高祖石敬瑭因在契丹援助而灭后唐,故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由此使后晋的北界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
汉
后汉疆域大致与后晋相同。
周
后周疆域大致与后汉相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四年(957年),后周世宗柴荣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的长江一线。显德六年(959年),又收复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