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中后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
东汉邓太后执政的永初二年(108年),由于连年灾害,邓太后便将北方灾民“尤困乏者”迁往江南地区的荆州(今湖南湖北)、扬州(今江浙地区)等“熟郡”安置。官方组织的大量移民涌入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58]于是,黄河流域地区人口减少,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而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在急剧上升。
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西汉时统由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为吴、会稽二郡,这正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区域。不过,东汉时期,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之,黄河流域仍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
市场交易
东汉政府为便利商业的经营和收税,在各城市设“市”,交易市场,市场内有居住着常年营业的人,称行商坐贾。同时还有定期定时的乡村集市,由各方商人、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把自己的生产品或贩运的货物运到集市去卖。“市”与集市互相呼应,相当繁荣。在周边地区还有关市,由官府和各民族间进行商业贸易,分定时和不定时两种,称为“互市”或“合市”。东汉与鲜卑、乌桓、匈奴及西南各族都有定地定期的“合市”。汉和匈奴每次“合市”,汉商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数以万计的牛马,规模很大。 [118]
夜市兴起
东汉时期,打破了以往朝代"夜静,人迹绝”的禁锢,出现了夜市的萌芽 [249]。
据桓谭《新论》中说:"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说文·邑部》“邠”字解曰:“豳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一个俗字,强调了当时夜市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 [248]
贸易发展
东汉对西域的商业交换,一是以政府使节的名义,派遣商队到各国进行贸易;二是商人自行结伙组成商队,沿丝绸之路把大批丝绸运往西域,远者达中西亚和欧洲,再把这些地区的皮毛制品和香料运到汉朝来。 [118]
城市繁荣
东汉的宽商政策推动了从洛阳、南阳为中心的一大批工商城市的兴起。作为东汉首都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其人口数远远超过了西汉都城长安。洛阳的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非常繁华。 据王符估,在洛阳经营正当工商业的“浮末”人数比农夫要多倍,而专门从事为富人提供淫侈消费品的“虚伪浮末”人数又比“浮末”多10倍,足见洛阳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的城市。 [245]东汉人王符说:“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划此”。说明当时商业的发达和经商者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