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上午,亚洲生物学大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各国和地区的4000多名科学家齐聚一堂,目光聚焦在主席台上。施一公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身着笔挺的西装,神情庄重而又带着几分激动。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通过话筒传遍整个会场:“各位同仁,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令人无比敬佩的人物。他或许没有耀眼的学术光环,却在扶贫一线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无数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他就是我们大夏国的何家庆教授。”
施一公缓缓讲述着何家庆教授的经历,从早年深入大别山考察植物资源,到多年如一日投身扶贫事业,推广魔芋种植技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从未放弃。台下的科学家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眼中满是震撼与敬佩。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何家庆教授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他在魔芋技术领域的宝贵经验。”施一公话音刚落,现场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对何家庆教授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多年努力的崇高敬意。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何家庆教授从台下缓缓走上主席台。他依旧穿着那件朴素的破旧外套,头发虽然梳理过,但依旧难掩岁月的痕迹。面对如此多的顶尖科学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
站定后,何家庆教授微微鞠躬,向台下的众人表示感谢。随后,他开始讲述魔芋种植技术的要点、在贫困地区的推广经验,以及这项技术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他的声音朴实无华,没有高深的学术术语,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台下的科学家们纷纷认真记录,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何家庆教授讲到那些贫困地区百姓因魔芋种植而脱贫,脸上露出幸福笑容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忍不住站起身,大声赞叹:“何教授,您是真正的英雄,您的工作太伟大了!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意义,为人类的福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大隅良典的话语,引发了现场新一轮的掌声与热议,大家对何家庆教授的敬意愈发深厚。
何家庆教授讲完后,再次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在如雷的掌声中缓缓走下讲台。他脚步匆匆,回到张启他们身边坐下。
刚一落座,何家庆教授便带着一脸的歉疚,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真是对不住,占用了你们这么宝贵的学术研讨时间,心里实在惭愧。我就是个土生土长搞实践的人,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也不太会讲那些高深的理论,真怕误人子弟。”说着,他不安地搓了搓手,眼神里满是真诚与忐忑。
张启连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安慰道:“何教授,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您带来的是最真实、最有用的经验,这可比那些理论知识实在多了。您知道吗,您的故事和技术,给在场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这价值可无法估量。”
饶毅教授也跟着点头,语气诚恳:“何教授,您太谦虚了。您的实践成果,为生物学在农业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科研真正的价值所在——那就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今天这场分享,是本次大会最宝贵的财富。”
戴景瑞院士也凑过来,笑着说:“何教授,您别多想。大家都被您的精神和成就所打动,您的分享让这次大会的意义更加非凡。”
何家庆教授听着大家暖心的话语,眼眶微微泛红,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被情绪哽住了喉咙。最终,他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台上的学术研讨仍在继续,但何家庆教授的出现,无疑为这场大会注入了一股别样的力量,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