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地方州学 私学教育(2 / 3)

宋雄 曹家大叔 3319 字 2022-10-02

,教授生徒,如王昭素等,都是宋初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二阶段是朝廷的三次兴学期间。如石介、孙复等,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兴办私学。宋学先驱周教颇、程顺、程颐、张软、邵雍等从学于私学,学成后又从事私人授徒教学。

私学主要有师授和家传两种形式。师授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的小学或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精舍和经馆等。

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也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却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义学或义塾是宗族或地方士绅等出钱聘请教师,在家乡开办学校,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如范仲淹曾于苏州太平山建立范氏义学。大多数义垫都置有田产,塾师的生活比较有保障。

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义学、家塾都是常年开课。乡村还普遍设置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十月以后,农事已毕,是农家子弟学习的绝好时间,其教学内容以百家姓》《杂字>为主。

其中经馆、精合尤为发达,多为经师、名儒进行讲学活动的场所,其中声望较高的有胡瑷、二程、朱嘉、陆九渊等人。胡瑷曾在苏州、湖州地区兴办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苏湖教法,培养了大批学生。理学名士程顺、程颐兄弟自神宗照宁五年1072至元丰年间在家中讲学,很多人不远千里纷至从学,旦夕不绝于馆,在当时颇有影响。

私学除了师授以外,还有家传之学,这种私学既包括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也包括较为高深的家学传授。

家长亲自教授子弟大致有两种情况。是家庭贫寒,无力为孩子交纳学费,只好自己教子。欧阳修家贫,四岁丧父,便是由母亲以狄画地,教其文字。二是长辈爱子,望其成龙而亲自教授,如苏轼自幼由父亲苏沟、母亲程氏教授。理学家朱熹从十一岁到十四岁时,也是受业于家中,由其父朱松亲自课读讲授。除了父母亲自传授外,也有不少是由兄长传授知识的,陆九渊兄弟六人,除老二陆九叙经营药铺外,其余五人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兄弟之间也是互称师友。一些世家大儒之家家学渊源保厚,往往代代相传。

最后则是书院教育,书院始于盛唐,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我朝统一全国后,战乱渐平,民生安定,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但经历唐末五代战乱,官学多遭废坏,书院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书院多为民办学馆,建于山林僻幽之所,后经朝廷赐额、赐田、赐书等,逐渐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书院聘请学者讲学,学生分斋习读,书院供给住宿、饮食,采用积分制考核学生优劣。

书院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在书院中,学生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独立思考,因而书院十分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书院还要求学生提出疑问,慎思博文。因此,书院的管理侧重于启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少有禁戒惩治的规章,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听完他们四人的介绍,我也感触良多,大宋王朝建立后,在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方略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体系。宋代中央官学以国子学和太学为代表。在京师设立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