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在实践中追求——《浮士德》简析 ”(2 / 3)

启蒙运动和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我们很难把《浮士德》归入那一类作品。如果可以分类的话,我认为《浮士德》在创作手法,思想内容上更倾向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

《浮士德》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和魔鬼订约二十四年,订约期间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期满后,浮士德就得死去,死后的灵魂为魔鬼所有。魔鬼让浮士德在生时享尽当时基督教所不容许的人间乐趣意在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带他上天入地,共同探讨天堂、地狱、宇宙形成等科学的奥秘意在反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浮士德》的一些情节包括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海伦的幽灵与浮士德结合等即取自这一传说。

《浮士德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情节离奇。全剧长12,111诗行,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长的诗体作品之一。全剧上下两部。第一部不分幕,二十五场,前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幕”及“天上序幕”。

“献诗”主要表达歌德与席勒订交后,在席勒的敦促下,决心继续创作中辍多年的《浮士德》时,内心的激动情绪。“舞台上的序幕”批评了当时剧坛的庸俗趣味,表明了歌德的艺术观。“天上序幕”则与全剧剧旨密切悠关,它的中心思想贯串全剧,是理解这部作品的一个纲。“天上序幕”的主要内容是上帝和魔鬼靡非斯特的对白,从中表达对人类及其前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上帝”认为人类会在前进道路上摸索、疑虑、犯错误,但最终不会迷失正途,前途光明。靡非斯特认为入类必然日益堕落,前途黑暗。他还在上帝面前自夸有能力诱使人类堕落。他们把地上的浮士德老博士作为他们天上打赌的对象,企图各自从浮士德身上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上帝之所以要和靡非斯特打赌,一方面出于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信念,另一方面他决心让魔鬼降临尘世,“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歌德认为事物的发展剧中体现为浮士德的发展和追求需要靡非斯特这样的对立面。这是歌德对事物发展很辩证的观点。上帝和靡非斯特在“天上序幕”的赌赛构成整部《浮士德》戏剧冲突的基础。

浮士德的追求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从第一部第一场的“夜”到第四场的“书斋”是第一阶段一一追求知识的阶段知识悲剧。悲剧开始于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老博士浮士德在中世纪幽暗的书斋里研究学问,深感自己至今所知的学问均非真才实学,因此他“中宵倚案,烦恼齐天”,在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这“夜“意味着中世纪的黑夜,浮士德在“夜”中感到茫然,他的内心痛苦反映了十六世纪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对中世纪烦琐哲学,神学等伪科学的绝望,同时也是歌德对脱离实践,在书斋里追求真理和学问的否定。浮士德在书斋翻译圣经在全剧占重要地位。经过几番修改,他把新约约翰福音的第一句从“泰初有道”,“泰初有心”,“泰初有力”改定为“泰初有为”ianfang ar die tat。“泰初有为”确切地反映了歌德世界观的根本思想。歌德认为创造天地万物的乃是实践tat,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是历史发展的基础。通过浮士德翻译圣经,歌德否定了盛行当时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

全剧的第1次高潮在第四场的“书斋”。在这一场里,浮士德濒临绝望的境地。靡非斯特劝浮士德不要烦恼,跟他去享受人生乐趣,并表示愿作浮士德的伙伴,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但一旦浮士德对某一个刹那这个“刹那”可以理解为某种生活经历,某种生活享受,实现了某种愿望等等表示满足时,浮士德便得立即死去。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赌赛是“天上序幕”中上帝与靡非斯特赌赛的具体化。这两个赌赛的结局实质上将回答两个问题:一人类的发展前途怎样?二浮士德对之表示满足的“刹那”,就是他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