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历劫无生死(3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181 字 3个月前

《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杨太真外传》等作品中均未登场。

据说是唐代曹邺所作的《梅妃传》才详细记载梅妃江采苹生平与遭际,此传在宋代只见于《遂初堂书目》的杂传类着录,直到明代陶宗仪的《说郭》卷三八才有全文,鲁迅先生认为它系宋人的伪作。

还有《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着录《梅妃》剧目,元代现存的李杨戏《梧桐雨》没有提到梅妃。明代,梅妃突然开始在李杨戏的舞台上占了很大的戏份,在《凉鸿记》中甚至成了主角。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李、杨故事从诗文、史传到传奇、笔记,再到说话、讲唱、戏曲,在这种严肃题材逐渐被世俗化为民间娱乐的过程中,梅妃的形象丰满起来。由于梅妃的加入,李、杨故事的情节渐趋复杂,这增强了故事的娱乐性、传奇性和可看性。

到了清代,杂剧有石韫玉的《梅妃作赋》今乐考证》着录,据《清杂剧全目》:有万树《舞霓裳》未见传本、汪枉《江采萍爱梅锡号》、无名氏《梅妃怨》、梁廷楠《江梅梦》清姚燮的《今乐考证》及梁廷楠的《藤花亭十种》均有着录、无名氏《天宝灯游》、无名氏《唐明皇游月宫》据说有民国时《曲庵》抄本,未查到。

清代的传奇有:亦斋《环影祠》佚,孙郁《天宝曲史》收《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成书1671年,早《长生殿》17年,洪异长生殿》,唐英《古柏堂戏曲集》中《女弹词》和《长生殿补缺》。

还有许逸的《逢壶院》古本戏曲从刊》五的初稿选,但在定稿出版时删了,《清代戏曲史》第二章着录。

“《蓬壶院》四折,卷首有康熙癸未年冯武序、丙午年徐淑序,卷末有癸未三月、己丑二月作者志语二则,以及作者六世孙志语一则。”

“作者志语前一则论南北曲,后一则述有书贾送来洪异《长生殿》,阅过总目,感到与作者用意相同,因而‘叹人必之若此’。”

“可惜作者‘未暇观’,如果仔细一看,恐怕作者就会感到自己作品不足与《长生殿》相提并论了。此剧演杨贵妃死于马鬼坡以后,与唐明皇在蓬壶院永久团聚的故事。”

而《长生殿》是清代最重要的一部李杨戏,它不仅在李杨戏序列中,就是在整个戏曲史上也是最为光辉夺目的明珠之一。

继续阅读!

作者洪异在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才最后完成,本着《长恨歌》的写作宗旨,纯化李、杨爱情故事,隐去杨妃原来是明皇儿媳、寿王之妃的身份,使二人的不伦之恋得到净化。

全剧共五十出,前二十五出,历写缠绵曲折、方奇旎情深的宫庭之恋和安史之乱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后二十五出写在杨妃死后,明皇对她的执着追恋,“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杨妃;做了孤鬼的杨妃也在幽螟中,凄惶地四处追寻明皇。

他们不舍那一点“历劫无生死”的“情根”二十五出,奋不顾身孜孜追寻着、奔向对方,其情之真、之切、之深、之苦,浸透纸背,泅润着后世的读者与观众。

且不论其文学、艺术、思想上的成就这一点在后文将作重点论述,单单在演出上,自它脱稿时的盛演之况就有徐麟记叙“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此后《长生殿》至今百余年来,歌场舞榭流播如新”,翻拣笔一记、日记,还可以看到它的演出记载和逸事多胜数。

除文人创作以外,戏曲创作还有另外一条并行发展的线路,那就是民间戏曲。

明清以来也有很多地方戏对于这一题材有了很多的涉及,例如福建地方戏中的莆田戏,萝剧,高甲戏等。

但是需要说明,由于对于民间戏曲文化的忽视,保留下来的文本资料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