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不止与形式(4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426 字 3个月前

的人,悬挂有“青囊一卷”的招牌在门前,定价合理适中,治病神效,所以人们都争着来买这种丹药。

但该店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同行的争相效仿,出现了与之类似的“清囊一卷”、“诚囊一卷”、“菁囊一卷”、“**一卷”等等招牌。

一条街巷之中,就有数十家门面宽敞明亮的追随店铺。

尽管他们服务周到,而且先给丹药后收钱,但丹药质量低劣,假冒别人招牌也没有太好的盈利。

像是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八“着名食肆”条中也记载:

“京师市肆扁(匾)榜,标识百出。一家擅名,必有数家假借,希影响以窃之。有集成联句者,曰‘立道堂诚意高香’,曰‘修德居细心坚烛’;曰‘冬季讽经’,曰‘秋爽来学’;曰‘堂’,曰‘学’;曰‘四世马公道膏药’,曰‘三代王麻子金针’;曰‘甘露斋祖传狗皮膏’,曰‘香雪堂神效乌须药’”等等。

由此看来,清代北京地区假冒着名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

越是老字号,就越容易被别人冒名。

创办于1651年的北京老字号“王麻子刀剪店”,由于所卖刀剪质量好,深受顾客的青睐,其牌子名扬天下,被许多刀剪铺假冒,更可笑的是,冒牌者也会骂别人假冒。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这家刀剪店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

从此,以“三代王麻子”作为显着商标,并在刀、剪上刻上“王麻子”

三字,成为刀剪业中的名牌货,享有“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的口碑。

以后,模仿的商家越来越多,出现了以“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为招牌的刀剪店。

但质量最好的,仍是开在宣外大街菜市口的“三代王麻子”。

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市廛门”中《王麻子》篇生动记载了店家假冒名牌作广告宣传的活动,如“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

另外,他在《镊子张》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锤剪刀锥百铼钢,打磨厂内货精良;教人何处分真假,处处招牌镊子张。”

这样冒充名号的假冒招牌还有很多。

例如明朝末年在前门外鲜鱼口街的杨小泉“黑猴帽店”也曾遭受过被冒名顶替掉的事情。

这些都说明招牌背后所隐藏的是一个商号的信誉。

清代招幌匾额形式多种多样,据清末《燕市商标孴录》统计,仅北京地区的匾额、牌幌样式就有上千种,并分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式等几大类。

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四字式牌幌。

招幌、牌匾用字最多长达20字,如:

“脱衣认号,临行看箱;公文财物,交明柜上;如若不交,失物不管。(澡堂牌幌)”

“德爱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七珍丹。只此一家,并无二处。”(药店冲天招牌)

“同春堂自臵川、广、闽、浙各省地道生熟药材?、?同春堂遵古(法)炮炙饮剂咀片诸般应症丸散膏丹。”(药店冲天招牌)

同时,有些店铺还用其他方法打招牌,《续都门趣话》说:“从前京师澡堂,率于门首粉墙上署一联云:‘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千篇一律,几无人敢易一字。”

这句广告语用词相当精炼,短短几个字便将当时京城澡堂人气旺盛的火热场面表现了出来。

而且就连茶馆也有招牌,老北京茶馆春、夏、秋三季在门前高搭天(凉)棚,棚架竿上或房檐下悬挂一排白漆小长木牌,长八寸,宽三寸,刻着“毛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