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号。
如果有一只船到站,便敲锣两下,两只到站则明清时期的广告敲三下,通知各行贩拿去贩卖。
开始的时候白天鸣锣是犯禁的,后来政策宽松了也就不分昼夜了。
每当锣一响,人们便知道有多少鱼船到站,这种广告形式简洁生动,既传达了信息,又便于人们接受。
总之,这些行业之所以要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地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的经营行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民间禁忌及价值观的制约而采用响器。
当时北京的市商行业就有所谓“八不语”之说,就是说有八种行业不适于开口叫卖,这八行是:剃头、行医、锔碗、修脚、劁猪、粘扇子、卖掸子。
更多的时候,是吆喝广告与响器广告结合起来。
比如卖酸梅汤的小贩走街串巷,他们的吆喝有好几种,一种是“凉嘞!酸了梅的汤,多加点桂花嘞,酸酸凉凉的好喝嘞,凉嘞啊!”另一种是:“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尝一尝,一酸梅的汤儿来,另一个味儿来!”
在吆喝的同时,卖酸梅汤的小贩还使用一种叫做“冰盏”的响器,是用黄铜做成的碟形碗,口径一寸八分,高约一寸,两只一起使用。
敲打时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碗底,用大姆指、食指夹住碗的上边缘,不断挑动上面的碗,敲击下边的碗,发出一种很有节奏的声音:“叮叮叮嚓嚓,叮叮叮嚓嚓。”
商贩的市声广告,其内容通常都带有较大的鼓动性和诱惑性,多以突出其物美价廉为特色,其形式则多以节奏鲜明或带有韵律感为特征。
如卖水果的,要喊出水果的品种和产地,以突出其优质正宗和品质新鲜,如“乐陵小枣”、“泊镇鸭梨”之类;另如卖估衣的,则专以突出其价廉和实用来吸引顾客的注意。
因此,市声广告中,具有明显的商业竞争性质。
这种广告形式之所以发展得最广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有:
首先,这种广告的成本最低,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就行,一般的响器价格也不高。
其次,这是一种适用于行商小贩的特殊销售方式。
这些小贩大都是走街串巷销售,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小贩的主顾都住在四合院内,只有靠吆喝声和响器声来引起主顾的注意。
最后,市声广告的传播范围在当时的各种广告媒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更多的人听见。
即便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居民,也能清楚地听到几十米以外小贩发出的货声,辨别所卖货物的种类。
这种“市声”广告,充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顾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也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街头艺术。
虽然招幌广告在宋代时就很流行,但那时的招牌仅仅是作为店铺的标志,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到了明清时期,招幌广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更趋成熟。明清的商家都很重视商店的招牌、招幌,善于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道德和商店信誉。
而且开业人对幌子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认为幌子能招财进宝,是财神的化身。
因此,开业、年禧都要祭幌子,祭后要在幌子上加一份纸元宝、黄钱、千张等敬神“钱粮”。
平日挂幌子也称之为“请”幌子,可以说人们对幌子是相当尊敬的。
比如明朝的一幅《南都繁会图卷》中,就描绘了明代后期南京城市商业经济繁荣的面貌,也直观地反映出当时招幌广告种类丰富,形式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