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繁荣(2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734 字 3个月前

作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

林纾的译文主要与人合译而成。

要知道林本人并不懂外语,他的译作多由懂外译的口译,他自己笔录而成。

据统计,与林氏有合作口译的近20人,其中以王寿昌、魏易、陈家鳞等比较有名。

林氏有深厚的古文进行二度创作,语言流畅,表达极其生动,钱钟书认为其译作要某种程度上胜过原作,常常让他陶醉其中,流恋忘返。

林氏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删减原文,增加自己的语言,在“信”和程度上与原文相离甚远。

林纾是古文家,他的朋友们称其能用“古文”来译外国小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指出:“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以来,尤其在明、清两代,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

并非一切文言都算“古文”,同时,在某种条件下,“故”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文,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

继续阅读

意想不到的是,译文里包含很大的‘欧化’成分。

好些字法,句法简直不象不懂外文的古文的古文家‘笔达’,却象懂外文而不甚通中文的人的硬译。

那种生硬的一宁说死不硬功夫的——翻译是双重的‘反逆’既损坏原作的硬达效果,又违背了祖国的语文习惯。”周作人将林氏文体称为“拟古的文体”。

当然,林氏的文体不独以其自己的喜爱为出发点,更主要原因是其读者。

旧式文人,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人,惟及新兴都市的市民、职员。

他的译文使用俗化的雅文,在晚清时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斗争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

林氏译文有较强的社会动机,他在每部译作的序言或跋中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动机。

到了1900年12月22日他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序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亚之不足搞欧,正以欧人励于学,亚则昏昏沉沉,转以欧之所学淫奇而不之译,又漫与之角,自以为胜,此所谓不可水而斗游者尔~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说。

对林氏来说,翻译可以警世人,开民智,申张其爱国热情,保强中华民族挺立于不败之地。陈福康指出:“确实,他的有关译论,一以贯之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氏译小说有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做对比研究,一方面他将所译小说与我国历史名着,如《左传》、《史记》等做对比文体、思想、研究另一方面将文体同在译文中就是太史公“等名词的出现。

西方小说文体与中国之文体进行对比,帮助读者认知翻译史研究的厚重与渊博。

至于林译小说产生的影响,郑振铎指出:一林译小说使中国人懂得了世界的知识;二中国人开始了解外国文学大师;三中国文人开始翻译世界文学作品的风气。

而北大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则指出,林译小说确定世界文学格局的建立,中国小说文体类型渐丰富与健全,并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标举。

在近代小说翻译中,还有以翻译侦探小说为主的周桂笙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周廋鹃等。

此外,还出现了以翻译国别文字为主的翻译家,如吴梼、陈嘏等翻译俄罗斯文学,伍光建、雪朴翻译法国文学,苏曼殊,马君武等人的诗歌翻译也什得关注。

周氏兄弟的译介活动,刘半农、胡适、***等人的文学翻译活动留待五四以后再叙。

周桂笙,家树奎,笔名新庵等,上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