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早期工业化(3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585 字 3个月前

工业化”,人们习惯性的理解,就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殊不知,它是指“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亦即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

西方学者对此早有判断,他们指出,在中世纪早期,大部分工业品生产在,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农村的工业生产再次兴旺起来。

要知道直到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才形成一种工业乡村化与乡村工业化趋势。

西方学者把它定义为“原工业化”、“原始工业化”,或“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英国是其中的佼佼者,乡村工业的勃兴是16,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过程中最为显着的时代特征。

促使乡村工业化——早期工业化出现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业生产的增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粮食保障,也为工业品提供了需求空间;剩余劳动力满足了乡村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

这种历史现象也出现在李伯重的着作《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就是研究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的早期工业化,而并非洋务运动中的早期工业化。

他的结论是: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

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李伯重的研究看似标新立异,其实是有着比较严谨的历史解读的。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那时候的江南市镇到底有哪些“早期工业化”。

先带大家了解一下,在2000年时,美国学者彭慕兰KehPomeranz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分流:欧洲、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江南与欧洲的英格兰加以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在18世纪后期以前,亦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江南并不比欧洲英格兰落后。

对此不少学者持有异议,但从他对早期工业化的比较研究看来,至少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彭慕兰在书中,把早期工业化叫做“原始工业化”,他的定义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

比较的结果1750年欧亚大陆许多地区,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存在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

1750年长江下游人均生产的棉布,与1800年英国一样多。

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他对题目“大分”GreatDivergence,黄宗智译作“大分岔”,作了解释,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是把中国与欧洲比较,把江南与英格兰比较,寻找一个时间节点,两者何时分道扬镳,一个走向落后,一个走向先进。

继续阅读

结论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是“大分流”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大分流”的现象。

这种观点,与先前流行的论断——明代以后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大相径庭。

其实在彭慕兰之前,西方学者早就发表过类似的论点。

历史学家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指出,1500,180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无论从经济分量看,还是从生产技术、生产力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欧洲都谈不上称霸。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