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制度的由来(3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387 字 3个月前

玳瑁、犀象、镔铁、鼊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

“官鬻”指由食盐由官府自卖,禁止私贩,这是全面专卖;而“通商”则指令商人纳银于官,领盐发卖,这是局部专卖。

茶在川、陕、广南是准许自由买卖的。

酒在县镇乡闾也是可以民间自酿的。

由于对海外贸易的过分禁榷遭到了反对,舶货也被分成了禁榷物和放通行物,而放通行物是允许自由买卖的。

榷茶是宋代禁榷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榷法也是很严格的,然而在宋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政策也是各不相同的。

官买禁榷即由政府统买统卖,实行专卖,卖引法和合同场法是在政府监控范围下允许园户和茶商直接买卖,通商即为允许商人自由买卖茶叶。

宋代的禁榷如此发达,并不是偶然的,其与一定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宋政府加强禁榷制度,首当其冲就是为了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

因为宋朝建国初期,统治者吸取了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在财制上实行高度的集权,三司和三司使拥有着强大的财权,皇帝对财政的直接控制也得到加强,所以宋初的财政状况基本上稍好。

但到了太宗统治后期,不注意控制财政开支,冗费问题初步显露,随后问题越来越严重,南宋时又面临着强大的金国,战事失败,财务空虚,二者又互为因果互相推动。

宋代冗费中最突出的是冗官和冗军。

宋朝政府广开科举,遍布恩荫,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太宗在位二十年,仅以科举取士,“登第亦近万人”,“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

今(皇佑元年)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史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到嘉佑八年,官吏“十倍于国初”。

当然,这些统计还不包括不入品的小吏,而小吏的数量势必是随着官员数量的激增而相应增加的。

于是冗官的问题既然出现了,解决的办法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裁汰冗员,一个是增加财政以应付。

为了保证中央绝对的集权,宋代政府去冗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反而给了官员极优厚的待遇,中级官员如“太常博士以上春、冬绢各十匹,谕德以下春加罗一匹,冬绵三十两,余客绢七匹”。

宰相、枢密使则“春冬服各绫二十匹,冬绢三十匹,绵百两”。

为了维持庞大的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耗费当然可想而知。

继续阅读

整个宋代国家多事,为了御外安内,宋代军队数量的增加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据《宋史》卷一八七《兵志》记载,宋朝前期常备军总数为从开宝年间的三十多万人,到庆历年间的九十多万人,不过九十年间,总数增长了二倍多。

可政府的军费开支又如何呢?

仁宗朝三司使蔡襄曾撰文记,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要知道宋朝实行募兵制,政府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战后没有大幅度地裁军,数量如此众多的常备军,确实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摆脱“国穷民困”的局面,政府于是越来越重视增加收入。

西北三边有百万待哺之卒,茶盐之利尽归于官尚恐不足,如废禁榷制则“三军之食于何取之”?

于是无奈之下,政府只有加强了能够带来巨大收入的禁榷制度。

以上还只是宋代蠹耗费用的部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