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借鉴(2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127 字 3个月前

在其内容上有待革新和完善。

试想我们这些经历了高考走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的学子们,正是在通过这样的考试证明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承受这样强度的高等教育,并且当之无愧的走了进来。

正如千年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一样。

一个经典的论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家应该由精英阶层来统治,不是吗?

毕竟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自唐武德四年621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在我国历史上共存续1300多年。

在此期间,科举考试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试制度。

举制度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在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封建社会成熟时期出现的选拔方法,科举考试与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骤是一致和适应的,是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对其历史作用不能抹杀。

首先,科举制度使统治基础下移,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知识分子的特权地位,虽然有部分是依靠财富获取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而形成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此,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晋升。

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使社会不断进行阶级的对流,对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稳定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其次,科举选士制度的确立、健全与完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立和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的形成。

再次,科举考试制度,严格奉行“三公”原则,即“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公正录取”。

这是中国人才选拔方式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保证了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

正因为如此,早期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士来华后都对科举制度大加褒赏,向西方予以介绍,并希望为西方所采用。

18世纪前后的西方有识之士极力推崇中国的科举考试和文官政治,并在此后相继仿效中国的办法,推行了文官考试制度。

至于科举制在西方的传播过程,在西方人中,到底谁最早提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呢?

根据美国学者邓嗣禹在1943年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的说法,关于中国科举制的最早记载见于加斯帕德·达·克鲁兹的着述。

他曾于1548年航抵东印度,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前往中国;是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1569年他回到葡萄牙,1569至1570年间,他用葡萄牙文写作的游记手稿在威尼斯以意大利文首次出版。

威尼斯将其译为英文,以“来自中国行省的报告”为题,收入里查德·艾登的《东印度群岛及其他国家旅行他们效忠皇记》一书。

克鲁兹在文中说中国官员们“必须有那项功名或头衔……上,不避危难。他们奉行学而优则仕。”

文中还简要地提到了硕士、博士的情况。

而另一种说法是,尚在克鲁兹之前,就至少有两位葡萄牙人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中国的科举取士。

而这两位葡萄牙人,竟然曾经是中国监狱的囚犯,一个叫维埃拉Vierira,另一个是盖略特·伯来拉,他们都是葡萄牙人。

维埃拉是一支由费尔隆·伯列士·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