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不想蔡琰一上来便弹奏这首曲调,杀机暗藏,令原本以为是情调低扬的曲调,一下将下面的才子打得一个措手不及,唯有云彬一脸轻松的弹奏着,因为他是第一次参加,因此随机应变比较快,不像这些文人,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考虑猜测太多,导致反应慢上一拍以上。
蔡琰之所以一开始弹奏这一首,完全是听从了蔡邕的建议,不按常规出牌,选出最好的,因此蔡琰才选中了这首自己父亲熟知的琴曲演奏起来,听着下面杂乱的曲调,蔡琰皱眉不止,唯有一种曲调跟自己同拍,隐隐约约有配合之意,令蔡琰不禁高看一眼,举目望去,正是云彬一个人,面露微笑,优雅休闲的弹奏着琴,整个《广陵散》弹得有声有色,居然丝毫不弱于自己,吃惊的是云彬用的是普通琴!
整首《广陵散》蔡琰很满意的跟云彬相互演奏着,好似整个世界里面只有他们二人,而其他才子,一个个脑门发热,着急的想跟上蔡琰的i接怕,然后同步,但是他们的琴技就算很厉害,也无法达到超越蔡琰的地步,因此尽管他们在努力追赶,依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却已经有几个人淘汰,一脸沮丧的瘫坐在原位,他们只因为完全落后大家的节拍,因此感到着急,弹错了音调,自动退场的,谁要是知错还不下场,事后后果可想而知,曾经有个人就这样做的,导致最后的下场是被整个文坛瞧不起,最后不得不隐士埋名。突然蔡琰改变弹奏的曲子,直接变成了【阳春白雪】,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爲《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爲《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李周翰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甄神醉里邀,风流难遇五陵豪。”2.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突然转变的琴曲,一下惊吓的很多人出局,原本已经做好准备的人,却不想来这首名曲,不说【阳春白雪】曲调的繁琐,而且强调主人的经验跟能力,一般人也只能听,却不能演奏,原因就是这首曲子太难弹奏了。突然的转变,云彬都惊吓了一跳,还好反应及时,这就是练武的好处,要不然也将被淘汰,这个蔡琰真不愧是才女之名,这个转变的功夫厉害的不像话啊!想都不想,只见换了,有了这次经验,云彬便多了一个心眼。
曹操没有参加这个最好环境的比试,只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原地,摸着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对于这场比试,曹操也很想参加,对于蔡琰画的作品,曹操也很想得到,说曹操对蔡琰没兴趣那是不可能的,自从见到蔡琰的第一眼开始,曹操便已经暗自下定决心得到她,但是考虑到蔡琰早已经定下娃娃亲,曹操便一阵灰心丧气,这么一个才女,嫁给那样的一个草包,这让占有欲很强的曹操,大为难受,最后为了自己的霸业,曹操也只能压制住自己对蔡琰的感情,独憾,为何自己不会琴曲?
蔡琰再次转变曲调,这次变成了【下里巴人】,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爲《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