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低头应道:“臣以为中孚之言有理,冒辟疆虽然桀骜不驯、游戏人间,但他反清忠……君之心,世人皆知,此次若非有他,劝降凤阳府颖川、武平二卫,恐怕没这么容易……臣还想向王爷举荐骆锺麟,此人虽屈身事清,却是心在曹营心在汉,此次助冒辟疆说项二卫,立下大功,臣等有目共睹。”
吴争脸色微凝,马士英的话中之音,他听出来了。
这是个刺头,至少不是个安份的主。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一个越具才能的人,稍有放纵,就越危险,造成的动荡就越大,何况是这些已经在江南颇具名望的才子文人。
就在吴争心中踌躇,暗决取舍之时,李颙开口道:“烽火岁月山河飘摇,苍生蒙难家国难安,多少极负盛名之人,弃国他投……三年前,同为复社一员、已经降清的陈名夏写信夸他乃天际朱霞,人中白鹤,欲特荐冒襄,而清廷借开博学鸿儒科之际,下诏征辟,但冒襄以痼疾坚辞,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仅以此言,足以当得王爷屈尊前往,亲自招揽,王爷又何必在意一些细枝末节?”
吴争扫了一眼李颙、马士英,问道:“这二人现在何处?”
“冒襄与臣等在江都作别,想来已回如皋老家,骆锺麟此时应该尚在颖州颖川卫驻地,等待王师。”
“传令陈胜,即刻派人接骆锺麟至应天府,与本王会合……至于冒辟疆嘛,待本王京城事毕,亲自前往如皋,三顾茅庐就是。”
“王爷英明。”李颙推金山、倒玉柱,在局促的车厢中俯身叩拜,一丝不苟地行礼大呼道。
吴争微笑起来,“起来吧……李颙,别学老马。且和本王说说,在你看来,本王京城之行,图得是什么?”
马士英听了,在边上暗翻白眼。
李颙没有起身,郑重道:“恕臣不恭直言……王爷此举,是为逼宫。”
吴争脸色一变,马士英急拽李颙衣角。
李颙似混然不知继续道:“王爷羽翼已丰,前明大义的旗帜,对王爷而言已是可有可无,况且,义兴朝廷的存在,更制约了王爷麾下大将军府的扩张和发展……恕臣直言,是时候取而代之了。”
说到这,李颙再次拜伏道:“明已不可挽救,须取而代之,方可真正重塑汉人江山,观天下群雄,取天下者,舍王爷其谁?”
吴争默然看着脚下李颙许久,与有些惊愕的马士英对视一眼。
“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李颙,你就不想重振明室吗?”这前半句,是李颙极力倡导的学说精粹之一,吴争以此来反问李颙,想来是不认可李颙变相地劝进。
“回王爷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与其苦苦挽留已经枯朽的前朝,不如开创一个新世!”
“你是个……疯子!”吴争悠悠道。
“臣愿做王爷麾下一直臣。”
“这么说来,你是认为本王此次是进京逼宫?”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不。你错了,本王此次进京,是为北伐军将士及大将军府僚属请功。”吴争断然否认道。
李颙平静道:“王爷若不信李颙也是常理,又何必戏耍于臣?”
“这话从何说起?”
“王爷屡建不世之功,天下知大将军府而不知朝廷,只吴王而不知陛下,如此强臣压主之事,历来为君王忌……王爷若无逼宫之意,要想自保,只有三条路,一是养寇自肥,如万历李成梁,可如今四方争霸,王爷南讨西征,皆有同室操戈之嫌,唯一的出路便是北伐,可王爷与鞑虏又不共戴天,想养满清以自肥,显然非王爷所愿。二是卸甲归田,从此归隐,不问世事,如张良,可王爷年方及冠,正如初升的朝阳,岂能效仿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