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君臣急议对策,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逃。
主战派认为,京师守备各营和平南大营五千军马合起来超过两万,可以固守中平待援,等各路勤王大军陆续赶到,当与恒王朝决一死战,一定胜负,速战速决,否则一旦其他三国加入围攻,形势更加被动。
主逃派认为援军情况尚不明,据守中平开展决战风险太大,应该放弃都城和腹地,或者往南与北晏王的平南大营汇合,或者取近向东投奔南安郡王,以此两地之一为根据地,汇集大军后和恒王朝打一场持久战,再图反击。
两派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令庆云帝难以决断。
这时又有探马来报,东部南安郡王得知中平叛乱后,令副帅率大部留守,自己亲领二万五千精兵日夜兼程赶赴中平勤王,前队人马预计两天内抵达,而北晏王的平南大营在大捷后也发兵五万,不日赶到。
得此消息,庆云帝精神大振,当机立断,力排众议,决定死守中平,决战恒朝。
君臣继续商议叛乱后的一系列待定事务,说到尾声之时,有清远侯府亲卫求见。
宣上殿后,来人红着眼睛禀奏“万岁,清远侯世子、平南大营都统岳嘉在府中刎颈身亡,留下一封书信转呈圣上。”
庆云帝大惊,展信观看,脸色接连数变。
岳嘉在信中向庆云帝详述了岳业发动叛乱前前后后的主要情由,最后写道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臣家世受国恩,臣自当为国尽忠,不敢或忘。战场杀敌、挥师平叛皆乃份内之事。
然臣违逆父命在先,致父身故在后,大悖孝道。
君臣家国虽有先后轻重,臣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况臣本为恒朝赵氏子嗣,亦无法继续侍君报国。
此情此景,唯求一死,唯有一死,以报君恩,以偿父爱。
臣不敢以平南大捷和平叛之功邀赏,唯愿圣上善待岳家家眷和叛乱兵士。
生无所恋,死无所怨。不如,归去。
臣岳嘉泣血绝笔。
庆云帝默然,原来如此。
他抚案唏嘘不已,给众臣传阅的同时,沉声说道
“岳嘉有功无过,先将东清王皇叔、岳嘉,也包括岳业的遗体下棺,好生看护,待大事一了,是非功过,再行议定赏罚。”
两天之后,就在尘王朝君臣正在为迎接南安郡王大军、迎击恒王朝先锋部队紧张备战之际,钦命可直入皇宫正殿的蓝旗探马再度请进。
探马此来却是喜悦之色溢于颜表,口呼万岁,响亮喊道
“我主万岁大喜,前方传来惊天捷报。”
“一日之前,一夜之间,恒王朝左中右三路敌军,包括先锋军中,上至主帅、主将,下至副将、偏将、牙将,共计约四百余名中高级将领,尽数被人枭首,人头堆于中军旗下。”
“恒王朝大军群龙无首,指挥体系崩溃,不战自乱。原地待命一日后,剩余将佐受命领军徐徐后撤,中平之危不战而解!”
“更有甚者,西峪关副帅裘马都在西泰王回归后,不同意拥兵自立之举,率本部一万兵马杀出关去,与旧部方青崖合兵一处。”
“他二人不知何故,竟能事先奔行千里埋伏在北部边关,并偷袭恒王朝回归大军得手。”
“如今恒王朝大军全部退回关内,边关失而复得,裘方二将正在召集北部大营之前溃散兵士稳固边防。”
一殿君臣惊喜万分,不敢置信。庆云帝急问“天佑我朝!可知是何人所为?”
探马回道“裘方两位将军传信,清远侯二子岳景亲率由西域西昆仑幻空山、中原嵩室山一苇禅寺和叁清山东海剑派当世绝顶高手组成的一支数十人的小队,分头实施了本次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