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思想启蒙与碰撞(2 / 2)

林云推开教室的木门,目光立即被墙上醒目的标语吸引。“德先生”和“赛先生”几个大字用工整的楷书写就,笔画有力。这两个标语代表着民主与科学,正是这个新时代最响亮的呼声。站在教室中央,他不禁想起两千多年前,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的情景。当时的秦国也是以开明的姿态,大胆改革,最终强大起来。

下午两点,他早早来到大礼堂。辩论会还未开始,但座位已经坐了大半。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整个礼堂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宣布,辩论正式开始。胡适踱步上台,他身着西装,戴着圆框眼镜,语气平和但坚定:“我们要脚踏实地,从具体问题入手。空谈主义,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比如,与其空谈'教育主义',不如先解决农村的学校建设问题。”

李大钊则是一身长衫,神情严肃。他站在讲台另一侧,声音洪亮:“主义就像指南针,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像无头苍蝇。要改造中国,必须先确立正确的主义。”

双方你来我往,论据充实,逻辑严密。台下的听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人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有人低声与同伴交换意见。整个辩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直到黄昏时分才结束。

林云缩在礼堂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移动。他认真记录着胡适与李大钊的每一句辩词,甚至连两人的表情变化和台下观众的反应都不放过。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礼堂里此起彼伏的掌声交织在一起。

辩论会结束后,林云收拾好笔记本,走入夜色中。秋风吹起他的衣角,街道两旁的煤气灯在暮色中投下昏黄的光晕。

从大秦开始的长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