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近黄昏,穆华估计还有小半百姓没有吃到玉米糊糊,于是让战士们加快速度,偷偷放水。只要有薪柴就可以换一碗玉米糊糊。剩下没有吃到玉米糊糊的大多是百姓里面家人之中老幼多的。如此一来,速度更快。看看天色转黑,穆华命令燃起火堆,务必让每一个百姓喝到一碗玉米糊糊。否则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死在今夜。穆华又让穆武军战士们喊话允许百姓们互相帮助。
一时间,有邻里之间帮忙的,有亲戚朋友之间帮忙的。因为穆武军把没有喝过玉米糊糊的单独看管,只要喝过玉米糊糊的就不允许进入。所以有没有喝过清清楚楚。想喝第二碗也不可能。帮忙的人出城砍柴薪,回来呼叫谁的名字,谁才可以拿着别人给的柴薪换穆武军的木碗,舀玉米糊糊的战士见到木碗就舀一碗。喝完交回木碗。同时一旦出去就不能再进入了。也就杜绝了拿到木碗的可能。
虽然儒家内部有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但是大部分儒家之士都认为性本善的。程逸也是性本善的确信者,所以见到穆武军战士们的严格管理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本来老先生的解说让程逸非常佩服穆华的所作所为,可是对于穆武军战士们的行为,程逸认为有点过于防范了。所以一般来说,立法者必须要是相信人性本恶的人,否则要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人来立法,最后就会发现这个法律保护的恰恰是性本恶之人 ,为什么呢?因为你相信人性本善,那么怎么可能从性本恶的角度思考呢?一个制定法律的人不能从性本恶的角度思考问题,请问怎么能够防范得了性本恶的人呢?
所以程逸思考问题都是从性本善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穆武军既然赈济百姓,就应该相信百姓们也是善良的,自觉的,真诚换真诚嘛!你还要如此防范,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这个是一个人认知的问题,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说的主要就是认知差异。所以有些小孩子们看电影经常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 ,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小孩子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嘛!这是幼稚教育教出来的毛病!这个灵能大陆这边虽然儒学还没有成为显学,但是已经脱离实际,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从实际,或者实践中总结,提高而来的 ,再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在总结,提高如此才能不断的发展,进步。至于那些认为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已经是天花板了,没有进步的空间了,所以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的人,一定是脱离实际的人,一定是保守,固执的人!一门学问中这样的人多了,这门学问一定没有生命力!更没有竞争力!迟早会淘汰!地球上的中国秦汉儒生,个个佩剑,人人如龙,文武双全。讲究君子六艺门门都会。南宋以后,蜕变成为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文弱书生,何其可笑!大明皇朝后期儒教中人更是言必称我名教中人,闲谈可说万言,遇事则心中实无一策!有气节的则是;平时袖手谈心性,遇事则以死报君王!于国家何益,于百姓何益!没气节的则是逃避出世而去,更有既没有气节,又没有风骨的犬儒投奔异族敌人的怀抱。文人的风骨,气节不存在的,家国情怀那是个什么东西?礼义廉耻?在高官厚禄面前不值一提嘛!儒学,儒家,儒教是中国历史不可回避的文化基因!现代的有些人批评儒家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可是忘记了自己的血脉之中早就融入了儒家的因子。割舍不开了啊!那些批评口号喊的最响亮的人,说不定血液里面的儒家元素最多!早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蓬勃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出了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明确的个人目标。激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向上之心!在那个春秋战国混战的年代能够成为显学,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儒学的强大。孔子有感于春秋末期奴隶们朝不保夕提出仁的概念!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应该关爱他人,爱护他人。认为仁者人也!意思是具有仁爱之心的才可以称之为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