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而内阁成立以后,只拥有议政权。从制度上看,最重要的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行政权则下放给了六部。
所以,内阁在制度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
那么,内阁如何行使它的议政权呢?
内阁大学士们阅完奏章后,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送呈御览,这叫“票拟”。内阁的议政工作至此完成。票拟意见会不会被采纳,这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
皇帝则用红笔在上面做批示,这叫“批红”。这是决策,驳回或是执行,亦或是修改后执行,决定权在这里。
明太祖每件奏折自己阅自己批,明成祖是内阁帮他看帮他拟后,再批红,省事很多。
为什么到后来,内阁的职权渐渐大了起来呢?
主要因为明成祖前期还算勤政,几乎每份票拟都亲自批红。但后期他也懒了,尤其还要领军四方征讨,没时间仔细批红。
于是他开始由内阁大学士兼管六部尚书,渐渐将议政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这样做的好处是,内阁学士们参与行政工作后,票拟意见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明朝皇帝始终没有将最后的决策权赋予内阁。
明成祖以后的皇帝们越来越懒惰,他们往往只亲笔抽批几本票拟意见,其他批红则交由司礼监的太监们代笔。这个代笔的太监叫秉笔太监,在明朝十二监中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批红以后要盖上皇帝的大印才算正式生效,所以还有一个掌印太监专门负责帮皇帝盖章。掌印太监掌握着奏章的最后一道审核程序,所以他的地位还在秉笔太监之上,堪称明朝后宫的太监头子。
朱元璋处心积虑想削弱相权,却不料使得宦官们在制度上参与朝政,导致明朝发生了二千年封建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宦官之祸。
明朝太监的职能非常多样,他不仅是皇帝的手和笔,还是皇帝的耳和目。
明成祖靠篡位起家,总担心有刁民要害朕。他对朝野臣民的防范心理还要强于当年明太祖。
他不仅恢复了被废弃的锦衣卫,还在锦衣卫之外又设了一个东厂,这便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厂卫机构。
有了锦衣卫,为什么还要另设一个东厂呢?
这是因为锦衣卫不是宦官,办事机构只能常设宫外,调用起来不太方便。
公元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之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身边的亲信太监担任首领。
作为明朝的特权监察机构和特务机关,东厂从诞生开始权力超过了锦衣卫。它只对皇帝负责,无需经过司法机关批准便可下达缉捕令。宦官为皇帝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探臣民隐事,成为皇权不可或缺的耳目和心腹。
东厂首领被称为东厂掌印太监,通常由司礼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秉笔太监兼任,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故又习称为厂公或督主。
东厂掌印太监在宦官中的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两位太监的权力,几乎都凌驾于内阁权力之上。
跟着姓名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