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田猎时抓到三只狐狸,得到黄色的箭,坚持下去吉利。
我们打猎时捕获了三只不大不小的猎物,得到不大不小的奖赏,如果每天坚持如此,最后一定收获满满。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多大的问题,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得太复杂,只管踏踏实实一个具体问题一个具体问题去解决,我们会发现,情况一点点在改善,到最后迎刃而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融化坚冰也需要一步步来。宋朝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朝野上下,国境内外,处处存在明火或隐患。
这些问题能一夜之间,一口气全部解决吗?
显然不能。而且,操之过急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经过前两任皇帝抽丝剥茧,一个线头一个线头的打理,在中晚唐祸乱朝政的三大问题:宦官、边将和门阀问题全都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
定天下路以削节度使兵权,兴科举制以破世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宦官们重新老老实实做家奴不敢兴风作浪,宋真宗得到的,是一个法度初定的天下。他只需延袭祖宗之法以治政,继承祖宗遗志以开边,便是一代雄主。
他做好了前者,却没有做好后者。
当时宋辽战争仍在继续,而宋朝偏向防御。辽国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经常骚扰宋朝边境。而宋朝则修建军事堡垒以固边防。
公元1004年9月,辽国圣宗与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大战一触即发。
战报八百里加急送达汴京后,宋真宗问计群臣。
主和派主张迁都以避辽锋。其中,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而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则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但是宰相寇准反对。
在他看来,宋朝分明有必胜把握,为什么要抛弃祖宗社稷,屈辱地避居楚、蜀之地呢?而且一旦不战而迁都,则人心崩溃,天下还能保得住吗?因此寇准疾言厉声,斥责主张迁都之人罪当斩首,并建议皇帝御驾亲征以扬国威,振士气。
公元1005年正月,宋真宗从汴京出发,行至半途便现不利征兆。他的四弟、东京留守赵元份暴毙。宋真宗随即命参知政事王旦回汴京留守。
返行之前,王旦斟酌再三,还是问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十日不胜,何以处之?
如果陛下您没有打赢这场仗,我该怎么办。
宋真宗沉默良久,回了三个字:立太子。
由此可见,宋真宗对于北上抗辽的态度是比较悲观的。作为皇帝,他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抱着赴死的心态继续北上。
然而寇准就是一根鞭子,不停地鞭策他前行。
寇准为人刚烈自信,论起是非对错来往往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宋太宗曾经评价他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对于宋真宗患得患失的心情,寇准大人同样不通人情。他没有循循善诱以安帝心,而是言辞激切地敦请皇帝必须北上。
我们来看他的虎狼之词:辽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皇帝您如果北进则诸军士气壮大,您如果后退则军心涣散。敌人如果再趁机进攻,天下可就不保了。
这几乎是赤裸裸的恐吓。言外之意是,陛下啊,您如果后退则天下不保,不如豁出命拼一把,输了就死在前线,赢了继续坐拥天下,。
他把皇帝当做克敌制胜的最大法宝,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哪个皇帝愿意做臣子的工具人呢?难怪他后来被一贬再贬,最终客死他乡。
宋真宗左思右想之后,最终放弃了撤退苟安的想法,亲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率军与契丹人展开攻防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