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兄弟的治国方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宋开国以后,内忧外患不断。
大宋疆域之外,还有契丹、吐蕃、南诏等外敌不时犯边。尤其是公元1038年,党项人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加入进犯北宋边境的行列。宋朝西北边疆连年发生战争,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却也只能勉强委曲求全。比如辽宋签订澶渊之盟,以白沟河为界相安无事,宋朝需每年送辽国岁币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宋夏之间签订庆历和议,西夏表面臣服宋朝,而宋朝需每年赐予西夏岁币十五万匹绢、七万两白银和三万斤茶叶。
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沉重的岁币支出,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之连年灾荒,致使国内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出现大量流民,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甚至就连天子脚下,开封府所辖的京都地区也有盗贼横行。这些所谓的盗贼,不过是一些没有田地、吃不饱饭的老百姓啸聚山林,谋个饱腹之计而已,虽然不至于动摇赵宋根本,客观上却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宋朝统治者亟需解决各种危机,于是尝试变法革新,以除积弊,塑新风,加强皇权统治,是为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卦,解卦。
解的甲骨文字形,是两只手在切割牛角的样子,故一般认为其本义是解剖、分解。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完整使用了其本义。后来渐渐引申出解开、解决、解释、理解等等诸多含义。
那么,解卦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它试图告诉我们怎么解开难题,解决困难。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打雷下雨,这是解卦卦象。君子应赦免无意犯法之过,宽恕有意犯罪之人。
我们来看解卦,雷在上而水在下,岂不是春雷滚滚而春雨连连落下,所以这叫雷雨作。
古时候,农业收成靠天吃饭。向天求雨,成为一种解决生活及农耕所需的必备活动。苏轼在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因久旱不雨,曾带着丰盛的祭品到凤翔之南太白山向天祈雨。求来一场大雨连下三天,久旱逢甘霖,枯萎的禾苗重焕生机。苏轼欣喜之余,作《喜雨亭记》。
求雨一般包含特定的仪式和咒语,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
比如唐代太原郡东人常烧山以求雨。这里的民间传说说崖山神迎娶了河伯女,所以河伯看到火,就会降雨来救自己的女儿。这哪是求雨?分明是把神仙不当神仙,竟然拿他的子女来逼他下雨。
比如宋代苏轼则喜欢作祈雨文来祈雨。他文才极高,往往信手拈来而妙笔生花,对于用文字打动神仙是极有信心的。
清朝人的求雨仪式有时候比较血腥,有些官员甚至以自残来感动上苍,祈求天降甘霖。这种做法居然也有其理论依据。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自然灾害是因为统治者犯了错:“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不行仁义,上天就降罚灾难进行谴责;如果政通人和,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认为天和人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也能感应上天。儒学这种玄妙的神学思想虽然接近无稽之谈,却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古代君王,促使他们实施仁政。
如此看来,一旦天降大雨,解除了干旱状态,意味着上天赦免了人间的罪过。以此推论,君子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就应该学习上天,宽恕那些有意无意发生的过错。
如果我们宽以待人,很多小问题会迎刃而解,很多看似艰难的处境也会不经意间化险为夷。如果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整个人的精力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耗尽,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解决大问题,完成大事呢?
解卦的卦辞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