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长翅官帽和差遣官职(2 / 2)

千余卷,但二十年后,藏书已增加至八万多卷,几乎已与唐玄宗时期的藏书一样多。

他吸取隋唐五代时科举考试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让科考成为入仕为官最重要也最公平的途径,彻底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

首先,在准入门槛上,宋朝给了寒门庶子更多机会。在唐朝,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比如诗仙李白,因为出身商人世家,终生不得参与科举考试。但在宋朝,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十恶不赦之辈,都能参加科考。

其次,在防止考试舞弊上,宋朝出台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措施。比如锁院制,考官人选一旦确定,就会被锁在贡院之中,禁止他们与外界联系,以避免出现泄露考题的现象。

又比如,为防止考官打分时遇到熟悉的考生而有所偏袒,宋朝设置了弥封制和誊录制。由专人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起来,形成密封卷再交给考官评分。同时,为防止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写暗语,所有试卷在提交考官之前还需由人重新誊写一遍。

如果考官的子弟也参加科考,怎么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监考和阅卷。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宋代不仅科举选官制度越发复杂而科学,官名也非常复杂,就算当朝人恐怕也未必搞得清楚。

其官名的复杂,主要源于特有的差遣制度。

所谓差遣,在封建社会是指离开本职岗位而从事其他工作,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借调。这一制度在唐宋之前就已出现,但在宋代变成了常规操作,许多官员的官名经常与实际职务相分离。

宋代初期,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的分别。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官名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通常又称为寄禄官。而差遣之职事,才是官员们的实际职务。

至于职,根据是否有实际职掌,职又分为馆职与贴职。一般而言,除三馆、秘阁官职可能有实事以外,其余都是无职事的贴职。所谓三馆,指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所谓秘阁,是指崇文院内设秘阁,合称馆阁。

我们以可爱的苏东坡来举例。

公元1061年8月,苏轼科举高中后,授官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其中官名为大理评事,意味着苏轼的官位和俸禄是从八品下的待遇,而差遣为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这是他的实际工作。他现在还是低级文臣,所以还没资格授予馆职。

公元1066年2月,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评为有宋一代最高等级的第三等,授官殿中丞、直史馆。其中官名是殿中丞,这是从五品上的俸禄待遇。而职是直史馆,这意味着苏东坡已经脱离低级文官的范畴。因为苏轼现在直史馆有实际事务要做,所以这是一个馆职,也是一个差遣。

王安石变法以后,苏东坡因与他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为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他的俸禄待遇降为了正六品的朝奉郎,而从六品的尚书祠部员外郎才是本官名。他在直史馆已无具体职事,所以这成了一个贴职。知密州军州是差遣,这才是他真正的就职岗位。

是不是很复杂,看得眼睛发花?眼花就对了,现在请允许我站起来,离开椅子和大家对话。

跟着姓名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