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祖冲之,《大明历》(1 / 3)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用攸往。

不耕种而有收获,不开荒而可种地,则利于前进。

这一爻有两个生僻字,有必要稍作解释。

菑,若作名词解,是指刚刚耕种一年左右的荒田,若作动词解,则是开荒、耕种。

畲,本指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境内。在这里,畲是指连续耕种三年以上的熟田。

无论多么肥沃的土地,都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才能更适合种植。所以,相同的一块田地,熟田的农作物产量远非荒田所能比。

不耕种而有收获,不开荒而得到熟田,这是典型的不劳而获。西汉开国元勋萧何的第二十四世孙萧道成,就做了一次不劳而获者。

随着刘宋内斗越发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公元477年,萧道成杀宋后废帝刘昱,拥立刘准继位为宋顺帝。萧道成获封齐王。

两年后,宋顺帝禅位,萧道成登基,建立南齐,是为齐高帝。

他无需征战,几乎兵不血刃,便篡刘宋而获帝位。其时的江南政权,经过孙吴、东晋、刘宋三朝的开垦和培育,已经变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文化兴盛。齐高帝无需劳神费力开垦,便可安坐朝堂治国。

他本有希望建立不世功业,只可惜他和刘裕一样,称帝三年而亡。政权交到了其子齐武帝萧赜(ze)手中。

齐武帝是个不错的好皇帝,执政期间劝课农桑,减免赋役,不兴兵征伐,与民休养生息。他在位十余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史称永明之治。

这描写,妥妥的江南美景。

南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和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赋予了诗歌新的主题内容,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审美趣味。而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新体诗“永明体”,标志着中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诗的盛大气象奠定了基础。

永明体的特点是严格遵守四声八病,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是沈约和谢眺。

所谓四声,就是大家经常听说但未必熟悉的平、上、入、去四种声调。我们现在的拼音四声调,一般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可以基本对应理解。

所谓八病,则是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研究出格律诗应避免的八种弊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至于八病究竟是什么意思,抱歉,没研究过,也不打算研究。

总而言之,四声八病是永明体产生的基础,要求诗歌创作“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么做的好处是,诗人开始自觉掌握和运用声律,有利于提升诗歌的艺术美和形式美。这么做的坏处是,对形式要求过于繁琐,在客观上增强了诗歌创作的困难,削弱了诗歌内容的重要性。

如果说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在理论上推动和引导了时代风气的形成。那么谢朓则是永明体的实践者和集大成者。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们同出身于高门望族陈郡谢氏,却不是同一时代之人。

谢朓以诗名着称,在世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称赞他为“二百年来无此诗。”和大谢一样,谢朓长于山水诗创作,诗风清逸流丽、工细自然,对唐代律绝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但刘宋、南齐两朝,对后世贡献最大的,不是永明体,也不是诗人谢朓和沈约,而是伟大而低调的祖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