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抖了一抖,他简直不敢想象,要是如今大明还能有这种见鬼的举主和故吏的关系,他将会血洗多少人,又将会如何大刀阔斧地改革。
——不能忍,一点也不能忍!
这种什么忠诚关系,什么凌驾于朝廷之上的忠诚关系,他怎么可能容忍!
就算是两大核心,也就是忠和孝,在朝廷需要的时候,朱元璋都表示自己的朝臣必须要选择忠于朝廷,至于说忠孝难两全……那当然只能暂时对不起“孝”了呗。
朝堂大事,家国万钧,当然更应当放在心上;若是忠孝发生冲突,作为大明的臣子,理当选择忠。他朱元璋也不会亏待了这些选择了“忠”的好臣子。
而东汉乃至之后的三国魏晋时期,这种都不是“孝”的举主和故吏的关系,竟然还能被放在对朝廷、对君主的忠诚之上,这简直是在他的雷电疯狂蹦迪。
忠诚,忠诚,只应当献给自己的君主,献给自己的国家,别的人配用得上“忠诚”二字吗?他们配吗?他们不配!
“什么故吏要对举主忠诚,还服丧三年,即使举主征辟了你,确实应当感激,但是怎么能够上升到忠诚二字?”他愤怒地骂了出来,“不懂伦理纲常的玩意儿!举主之所以能够征辟你,那也是朝廷给出的权力,要效忠的是朝廷!”
地方长官选拔了属官,得到出头机会的属官确实要对举主心怀感激,这朱元璋能够接受。就像是如今的大明,如果某个官员被自己的长官拉拔了一把,那对长官怀有感激之情是应有之义。
但是,忠诚?
举主之所以能够征辟属官,不是因为举主想要,不是因为举主多么乐意,不是因为举主为了属官付出了多少,而是因为朝廷——是朝廷给了地方官员这个权力,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举主,也让有些人有机会成为属官。
是朝廷!都是朝廷,是君主!
区区一个举主,怎怎么能担得起“忠诚”这种分量的关系?
不仅是这什么故吏,就是举主,也应当效忠于朝廷,忠诚于君主,因为这本质上都是朝廷任用了他们,给了他们为官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今日。
他们怎么能够理直气壮的觉得自己要效忠于举主的?怎么有这个底气和理所当然的感觉的?
还继续效忠于举主的后人,这简直就是家臣,而非朝廷的臣子!要是家臣,那就别吃朝廷的饭,别领朝廷的钱,别在朝廷里面当官啊!
以及那个见鬼的服丧三年……举主生养你了吗你还服丧三年,皇帝还是君父呢,你有为皇帝服丧三年吗?要说举荐,给了举主这样的权力的是皇帝,最终真正让你得以被任用的还是皇帝,你怎么不给君主服丧三年?
朱元璋骂骂咧咧。
在此刻,他心中对于科举的各种座师同科同乡之类的关系的警惕性再度提高,对于用这种关系相互联络的官员的厌恶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要是简简单单的聊天相处,他觉得自己还能忍;但要是牵涉到了一星半点政事……
另一方面,他又将地方小吏的事情记到了内心的本子上。
地方小吏啊,有时候确实不是小问题。在他还是布衣挣扎求生的时候,他也遇到过被小吏搞得家破人亡的情况,也遇到过地方官员或者与小吏勾结、或者被架空的情况。
蒙元时期,虽然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情况一塌糊涂,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基本没有,但正因如此,地方上的一些小吏、家族,能搞出来的幺蛾子也更大了。
他可不想让大明也出现这种情况。别的不说,这种小吏肆意妄为的行为,完全就是对官府威严的挑战,是对朝廷威严的挑战,更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
于是,他点开了“本朝·天下”,直接在里面发表内容:[太祖:一马不鞴双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