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元(5 / 22)

Dai On kemekü yeke Mongγol ulus"(被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兀鲁思) [93]、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追封西宁王忻都碑》的 "Dai On yeke Mongγol ulus" (大元大蒙古兀鲁思) [94]等称呼。

元世祖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 [2]元朝官方编纂的《经世大典》解释:“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7]元代汉人儒士把 “元”释为 “仁”,并以此推论仁德为本朝 “得天下之本”。现代学者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 “元”字本意为 “始” ,进而引申为“宇宙之始”、“原始的力”等;二是根据元代官修政书 《经世大典·帝号总序》中 “元者大之至也”一句,认为 “大元”是国号颁定前华北汉人惯用的 “大朝”的 “文义化”,是对汉文经典的附会;三是从蒙古文化中寻找依据,认为它是蒙古长生天信仰、崇尚黑色等的反映。 [95]

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并没有废除,蒙文文书中仍用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罗马字转写为Dai’on yeke hol ulus(大元大蒙古国),或Dai’on Kemeku Yeke hol Ulus(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 [8]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称呼元廷的残余势力为北元。 [2]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95]

历史

播报

编辑

蒙古统一

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族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后室韦人臣服于唐 [9]。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 和迭儿列斤蒙古 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 ,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 [5]。

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10]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随着金的衰落, 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元史》称成吉思皇帝 [98]),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5]。 [11]

元太祖成吉思汗

扩张分裂

主词条: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蒙金战争、钓鱼城之战

大蒙古国成立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蒙古灭西辽。1219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