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西夏(11 / 22)

大漠, [103]占地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夏崇宗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

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占领黄河前套地区。金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 [30]

继续阅读

行政区划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共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作为军管区。

地区

河南之州

灵州、洪州、宥州、银州、夏州、石州、盐州、南威州、会州

河西之州

兴州、定州、怀州、永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

河外四州

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 [37]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机构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

1039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尚书令,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夏毅宗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 [5] [38]

官职机构

西夏陵区出土的西夏文印章

西夏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西夏的皇权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 [38]。

蕃官是专由党项族担任的官职,有一说此为爵位制度。蕃官主要是为了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非党项族不能担任,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等官称。夏景宗增设番官后,还学习辽朝与吐蕃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官制度很杂乱,夏毅宗时又增设不少官职,至今仍不太清楚其官职功能,有一说蕃官只是西夏文表示的汉官官名而已 [39]。西夏文谚语也提到“衙门官员曾几何,要数弭药为最多”,表明党项族当官为数不少。随着西夏皇帝越来越崇尚汉法,改蕃礼、用汉仪,蕃官系统逐渐式微。夏崇宗以后,蕃官就在也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5] [38] [40]

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拢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这些都使皇族与母党、党项贵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西夏在前期即有像辽朝那样的蕃汉官制,但是到中后期全面采用宋朝制度后,蕃官逐渐式微。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