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空间的展览,向公众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成果。
5. **媒体和数字平台**: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和知识。
6. **参与式项目**:鼓励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志愿服务、社区考古挖掘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保护意识。
7.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修培训计划,提升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和技能。
8. **政策和法规教育**:教育居民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9. **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项目,让居民了解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拓宽视野。
10. **激励和表彰**:对于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更多的居民参与。
通过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居民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南京师范大学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融入教学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方法:
1.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校园,开展展演或教授传统手工技艺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2. **特色活动**:学校举办展示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活动,如宫灯、宫扇、中国结、脸谱、景泰蓝掐丝等,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艺术人文讲座**:通过开展艺术人文讲座,如“古书画修复装裱技艺”“大气磅礴中国彩陶”“昆曲闺门旦表演赏析”“碑帖的魅力”等,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4. **课程设置**:学校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公选课程,将非遗文化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 **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融合**:学校将非遗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强化非遗文化的渗透性和传播性。
6. **非遗基地建设**:学校建设非遗基地,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推进非遗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如对“国家非遗项目‘高邮民歌’的校园传承”等课题进行研究。
7. **精品项目**:学校成立精品项目,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工坊”,通过项目深化和凝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加强非遗文化研究和实践。
8. **暑期社会实践**: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非遗盈坤灿鎏金,古韵征新赴长青”实践团队在南京各地社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认知。
通过这些措施,南京师范大学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非遗文化氛围,而且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注:摘自360百科: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1],或称战国时代,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