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2021到2023年的试点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到11.6%。其中,2023年赤峰市某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的转基因玉米品种较常规玉米品种平均增产3%。另外,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可增产6.7%到10.7%。
美国转基因大豆:美国种植的大豆品种98%以上都是转基因品种,其平均亩产比常规大豆品种增产7%到11%。
中国转基因大豆: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可增产14%。
第二个谣言,转基因作物并非害虫的克星。
“转基因作物并非害虫的克星”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转基因技术能够精准赋予作物抗虫特性,有效抵御害虫侵害。
以转Bt基因抗虫作物为例,其抗虫原理基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t)产生的Bt蛋白 。这种蛋白以原毒素形式存在,当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等特定害虫取食含有Bt蛋白的转基因作物后,在昆虫碱性的消化道内,蛋白酶水解将原毒素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这些毒性多肽分子能与昆虫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诱发细胞膜穿孔甚至裂解,最终导致昆虫死亡。但对于没有这种特异受体的其它昆虫、人、哺乳动物和家禽而言,Bt蛋白是一种能正常消化的普通蛋白质,安全性有充分保障。美国在转基因抗虫作物商业化应用前,Bt生物农药已被广泛使用数十年,其安全性早就得到了验证,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通过充分的安全评价实验,证实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抗虫作物效果显着。在中国,Bt抗虫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极大程度减少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 。棉铃虫曾是棉花生产的巨大威胁,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而抗虫棉的推广让棉农们有效抵御了棉铃虫灾害,保障了棉花的丰收。在玉米种植中,玉米螟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通常在10%左右,严重年份甚至可达30%,被玉米螟危害过的玉米籽粒还容易感染真菌产生黄曲霉毒素,影响玉米品质。通过将抗玉米螟的Bt基因转入玉米形成抗虫转基因玉米,能有效杀死玉米螟,实现抗虫,降低产量损失,提升玉米质量 。
除了Bt基因,针对不同害虫还有其他多种抗虫基因被应用到转基因作物中。比如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破坏力极强,科学家将VIP3a基因转入相关作物来防治它;针对蚜虫和根部害虫等,也都有对应的抗虫基因用于研发抗虫转基因作物。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数据显示,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得全球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就节约了相当于公斤的杀虫剂。所以,转基因作物在抗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是应对害虫威胁的有效手段,绝非如“转基因作物并非害虫的克星”所言 。
第三个谣言,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不足以保障。
地球人都知道,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和监管体系的把控。
从科学研究层面来看,大量的科学实验和长期实践都证明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性和主要营养价值上是等同的。例如,欧盟委员会历时25年,涵盖500多个独立科研团队参与的130多个科研项目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其自身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更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