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明转基因在哲学上的正确(1 / 7)

谢选骏教授在着作里提到,传说孔子创作《十翼》(易传) ,不论这一传说的历史真实性究竟如何,它所具备的文化启示价值不容小觑。孔子能成为“素王”以及中国文化的领袖,并非只因《论语》里的寥寥数语,而在于他经久不衰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首先在他对《易经》神秘意境韦编三绝般的反复钻研中得以体现,进而在充满诗意的神奇想象和深刻理解中得以映照。他遵循“述而不作”,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理念,却是恰到好处的文化创作。他凭借中庸的文化战略,巧妙地平衡了当时中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有力地融合了时髦的思潮与未来的发展趋向,让中国精神从诸侯纷争的贪婪与血腥中脱离出来,奠定了两千多年心理世界的基本法则,这也正是看似玄虚的“宪章文武”的实际意义。

这一文化心理法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近代以来,它被视为民族沉重的枷锁,可在当时,却是一朵鲜活的精神之花。它历经兴衰,但其脉络却从未断绝。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全面且不偏不倚的十翼精神的鼓舞下,传播到遥远的时空。十翼精神就是《易经》的魅力所在,其形式有律可循且灵活多变,随时而“易”。这种特性,是中华民族最具价值的文化内涵,使得十翼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便于接纳新的精神、理解与改良,让文化生命拥有不朽且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易经》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变易”体现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就像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永不停息;“简易”指一阴一阳便涵盖了万种事物之理,如天地、男女、上下、前后等,皆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则表明尽管事物复杂多变,但规律是不变的,如月盈则亏、日中则昃、物极必反 。从《易经》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的“有律多变”与《易经》中的“变易”思想相契合。它是普通的自然规律,代表着天道天律,也是文化中的不朽生命力,体现了新的精神、理解与改良。

在自然界中,基因的交流和变异本就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就像细菌之间会发生基因的自然转移,这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基因变化现象。而转基因技术,本质上是人类对这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有目的的运用和加速。人类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让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这和自然界中基因的变化与交流在哲学层面是一致的,都符合《易经》中所阐述的万物变化规律。例如科学家把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农作物能抵御害虫,减少农药使用,这是对自然规律的合理利用,是顺应天道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易经》中变易的精神,即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促使农作物产生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对生物的干预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通过杂交等方式对农作物和家畜进行改良。传统杂交育种其实也是对生物遗传背景的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筛选和培育来实现的。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地对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从《易经》的哲学思想出发,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生物进行的一种改造和优化,都体现了“变易”和“简易”的精神,即通过简单的方式促使事物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

孔子在《系辞传》中也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远古的伏羲氏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广泛观察,归纳创制出八卦。这体现了一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哲学思考过程。而转基因技术也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物规律的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