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平:转基因产品没有潜在风险(2 / 4)

在酶的帮助下,一段DNA可以跨物种转移并插入,这就是天然的转基因现象。基因为什么可以跨物种转移并插入呢?因为各个物种的DNA、基因都是由几种相同的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基因的转移并插入,其实就是核苷酸的重新连接。

1971年,美国旧金山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伯格根据以上理论,利用内切酶将一种病毒的DNA切开,又利用连接酶将另一种病毒的DNA片段插入进来,基因工程由此诞生。基因工程就是人工进行跨物种的DNA重组或者基因重组,俗称转基因。在保罗·伯格之后,别的科学家又完成了两种不同细菌的基因重组,以及动物与细菌的基因重组。这种动物是非洲的一种青蛙。

这时,在生物科学家内部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人工重组的DNA若从实验室泄露到自然界,会不会侵染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从而产生新的细菌和病毒。这种担心在科学界酝酿了5年,到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重组DNA研究准则》,规定生物实验室必须与其他建筑物隔离开来,实验室内的气压必须低于外界的气压,这样,实验室内的空气就不会流向外界,实验的细菌、病毒就不能迁移到实验室之外。如此,则可消除转基因实验室的潜在风险。但是,全世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潜在风险却展开了激烈争论,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请注意,所谓“潜在风险”指的是实验室的潜在风险,而不是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

实验室的潜在风险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而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谁说现在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有潜在风险,那他要么是不懂转基因,要么就是故意妖魔化转基因。我们科普转基因,不能说“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有潜在风险”,如果这样说,公众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怀疑。我们必须说“转基因食品至少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并没有带来额外的潜在风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转基因研究和应用在社会争论中继续发展。1978年,人胰岛素基因成功转入大肠杆菌。这里需要解释。不是把人的基因取出来转入大肠杆菌,而是把人的这个基因进行人工合成,然后转入大肠杆菌。基因是分子,是分子就可以人工合成,把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的。

第7讲: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与转基因农产品进口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转基因抗虫棉,20年来我国的棉花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

1999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病毒病甜椒,因抗病性不强,几年后被市场淘汰。

2006年我国推广转基因抗病毒病番木瓜,现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番木瓜。

2009年农业部给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1个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颁发安全证书,但是一直没有推广。

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转基因大豆,2017年进口9500多万吨。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还有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籽,每年各有数百万吨。

第8讲: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概况

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2016年,全球28个国家种了28亿亩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2%。28亿亩中有27亿多亩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其中——

大豆13.7亿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78%;

棉花3.34亿亩,占全球棉花总面积的13%;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有——

美国10.94亿亩,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南瓜、土豆、苹果,其中转基因大豆占本国大豆面积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