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莫让无知阻碍进步(2 / 3)

的历史资料、农村县志记载以及老一辈农民的回忆,那时农民们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为了吃饱肚子想尽各种办法,粗粮野菜都当作主食,许多家庭粮食短缺,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借粮度日。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更别说有多余的粮食吃不完。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推广后,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 。1972年,袁隆平团队种出了亩产506公斤的成绩,比常规水稻增产30%。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增产全部在20%以上。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2004年亩产800公斤,2017年实验田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相比1960年以前提高了3倍。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1530.76公斤。我国稻谷产量从1981年的万吨,增长到了2020年的万吨,增加了114.5%,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粮食供应压力,为解决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留种问题,该网民同样存在严重误解。

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是因为其种子是通过父本和母本杂交获得杂种优势培育而成,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纯种极易退化,留种种植产量会降低。但转基因育种在生物学意义上完全可以留种,地球上有史以来,根本不存在生物学上不能留种的转基因种子,所谓不能留种仅仅是一种误解。一部分外国企业出于保护专利的需要,立下禁止农民私自留种的规定,然而,我国政府根本不承认这类规定,我国有着符合自身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利益的管理方式 。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水稻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人工技术对物种进行优化,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更加精准,能够直接针对特定基因进行操作,在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潜力巨大。

目前关于转基因水稻在杂交水稻基础上增产的数据非常明确。有数据显示,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张启发先生培育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可提高8%的产量,但这并非是在杂交水稻基础上的增量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是否能增产因转基因类型、种植条件、环境因素等存在差异。

一个人如果谎话连篇,连基本的诚实都做不到,随意造谣生事,又哪有资格去指责别人呢?这位网民不仅罔顾历史事实,还造谣诽谤,甚至倒打一耙,污蔑科普工作者‘拿了孟山都的钱’。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也误导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我们应当摒弃偏见,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支持科普工作,让科学知识照亮前行的道路,推动国家农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启写完最后一个字,落款“燕京大学生物学院副教授张启”,而后疲惫地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又看了看时间。这一看,才惊觉此时早已过了凌晨两点半,静谧的房间里,只有电脑屏幕散发着幽幽的光,映照着他略显憔悴却依旧坚定的面庞。

他轻轻叹了口气,郑重地写下日期:2014年1月16日凌晨。

窗外,城市的喧嚣早已沉寂,偶尔有车辆呼啸而过,打破片刻的宁静。张启起身,缓缓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望向那漆黑的夜空。寒夜的冷风透过窗户的缝隙钻进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却也让他的头脑愈发清醒。

他深知,这篇文章一旦发表,必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在这个对转基因技术充满误解和偏见的时代,每一个为科学发声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那些反对者的声音,如潮水般汹涌,他们往往凭借着毫无根据的谣言和臆想,就能煽动起大众的恐慌情绪。

但张启没有退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