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凝聚人心的最好的办法?
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
如果没有这个敌人,那就塑造一个出来。
江夏郡各县这几个月之所以能快速出现这种叛乱,原因有两点:
一、地方大族掌握了舆论权。
舆论权就是解释权,解释权和真相没关系,解释权是用自己塑造出来的公信力去解读一件事,可以不需要说真话。
这里的权并不是权力,而是权威。
人类的躯体天生弱小,迷信权威是一种自保本能,大多数人都很难摒弃这个弱点。
除非这个人变得强大,有强大的资源、金钱和权力,他就会自动弱化对权威的依赖。
最后,自己成为权威。
而古代大多数平民是没办法掌握强大的资源、金钱和权力的。
所以,平民迷信权威!
在古代,如果一个平民说那些权威说的就是对的吗?他们也可能是错的!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不迷信权威了,这种想法,是另一个权威给他植入进去的,目的是为了打到对手罢了。
二、大族掌握了人口。
均田制破坏后,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无数人只能租田生活。
田这种决定生死的生产资料被大族掌握之后,大族对佃户就有了更大的支配权。
其实这种现象,在安史之乱中就可以找到许多例子。
例如河北认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二圣,是河北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吗?
没错,是老百姓!
但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他们就真的是二圣吗?
是谁让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的?
就像此时,是谁让江夏郡的百姓帮着他们一起操家伙,并且相信刘望之是一个大善人的?
古代的朝廷皇权和地方权力博弈的本质是什么?
但问题又来了。
如果认为这些人都相信那个权威,也是不对的。
正如权威和权威之间的博弈,权威需要一部分人认为自我不能相信权威。
正如安史之乱中,有人认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二圣,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反贼!
一个权威从来不能使天下人都相信他,李隆基也不能。
下午的时候,武昌的街头人头攒动。
冬日的阳光照在落败的土屋后面,狗子的叫喊被人群的声音淹没,一群人从坊内快速涌出来,穿着破败,却拿着刀,神色肃然。
前面有人在喊着:“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来了五百多人,人不多,诸位拿起武器,跟我上,凡立功者赏田两亩!”
人群很快就热闹起来。
路边还有孩童问道:“阿耶,这是去作甚?”
“去打仗,打赢了有田拿!”
后面又传来呼喊声:“拿起武器,待会儿多砍几个!”
周围传来一阵欢呼声,人们似乎很兴奋。
唐宋民间是极其尚武的,民间有大量的组织。
这些组织其实是生产力落后时代,必然发展的产物,大家需要抱团才能生存。
在信息传递还相对不普及的唐代,地方就更加成群结队。
你要觉得唐代的老百姓像清代一样容易被灌输,倒是正确的,但要说唐代的百姓麻木倒是不可能。
这些人不但不麻木,还非常有精神头。
他们叫上亲戚,喊了邻居。
连孩童们也在周围拍手叫好。
毕竟斗殴在民间实在过于常见。
武昌城的城墙也就三米高,土夯城墙,已经有些破旧,
很快这些人就出了武昌城,城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