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钱袋子,印把子(1 / 3)

明代皇帝有两项特权,那就是留中权和中旨权。

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对抗士大夫文官集团,皇帝给自己开了一个挂。

所谓留中权,就是通政司呈给皇帝的奏折,(不包括左顺门呈上的)皇帝扣在手里不下发给内阁拟票。

这就会卡住官员的升迁,一些忤逆狂悖的奏疏,都会扣在皇帝手里,官员想折腾都没用。

皇帝手中的印,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那把大印,尤为关键。

这个印不盖下,什么都办不成,又无法升迁,士大夫文官集团们只能急得干瞪眼。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内相,内相对等的是内阁的首辅。

当然内相不内相,都是皇帝的秘书,包括司礼监的几位秉笔太监。

原本内阁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到仁宗朱高炽时期,内阁权力突然暴增,后面愈发控制不了。

仁宗咎由自取深受其害,也不怪嘉靖帝会把他的牌位从祖庙里给扔出去。

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有专权的就有分权的,哪有什么忠臣良臣,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的时候。

忠与不忠,奸与不奸也由不得他们自己。

仁宗的儿子宣宗朱瞻基,逐渐明白了这些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危害,便独创了一招“教太监读书。”

这一招非常厉害,导致明朝后期的太监才高八斗的确实不少。

比如刘瑾、黄锦、冯保这类。

太监们会读书识字又有文化,那么代皇帝掌印批红就变得得心应手。

从此司礼监成为了新的皇帝秘书机构,和皇帝旧秘书机构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内阁,进行分庭抗礼。

以上说的是皇帝的留中权。

现在说一下皇帝的另外一项特权,中旨权,也称传奉权。

这项权利就是皇帝不经过内阁吏部,直接任命官员。

按内阁和吏部的道理来说,皇帝的中旨权(传奉权)是不合规矩的。

那当然是他们内阁吏部的道理,科举搞上来的全是他们士大夫文官集团的人。

他们当然不想皇帝提拔自己的人。

但是反对没用,这也算是皇权中稍微能和士大夫文官集团打擂台抗衡的手段。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那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被鼓吹成“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方孝孺了。

还他吗天下读书人楷模,一个监生出身,科举都没考上的人。

他倒是行使了皇帝的中旨权。

把他的远房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同学老乡小弟,全部不用通过科举制度,弄来朝廷做官。

方孝孺这个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的盲流子,任命了上千名盲流子。

方孝孺被灭的十族,这十族,就是他提拔起来的盲流子裙带关系。

方孝孺被他们后来那帮颠倒黑白的士大夫们,写成了英勇就义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这些士大夫文官集团对方孝孺的这十族到底是什么?怎么一回事,只字不提!

反倒来倒打一耙,抹黑朱棣,诋毁朱棣残暴,凌迟方孝孺不说,还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把朱棣写成天生杀人狂。

方孝孺没有明史说的那么硬气,明史都是向着这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奸臣说话的。

史书都是士大夫文官集团写的,他们怎么会说自己的同行不好?

皇帝永远是昏君,文官永远是忠臣!这就是他们的配方!

明实录记载,方孝孺被抓后不逃也不说话,就坐在那里等。

并不是他硬气,他想等朱棣过来给他招降,朱棣这么英明会给他机会?

白日做梦!

别人可以投降,但他方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