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乌孙请求下嫁公主(1 / 2)

伊稚邪喝了一口酒,思索一下说:“你是说这是李济故意做的?”

中行悦邪笑道:“无论西线霍去病还是东线张次公都是李济的棋子,意在消耗他们,看来这李济也只是听调不听宣的主!”

众匈奴将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伊稚邪嘿嘿一笑说道:“这么说唐国对于匈奴还是可用的!”

中行悦点点头说道:“当然,用来牵制汉朝再合适不过,阿胡儿那边没有大问题,霍去病消耗完自己就会回去,主要目的还是为东胡牵制汉军。”

伊稚邪表示同意,举起酒碗与众人谈笑风生。

在平刚前线,烽火连天,战鼓轰鸣。

卢巨儒,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正率军与汉军对持。

忽一日,快马疾驰而来,携带着大汗卢煞吉的亲笔信笺,意图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停止战争,避免无谓牺牲,多大的代价都可以承受,唯一的底线打下来的城池必须归东胡所有。

卢巨儒阅信后,目光深邃,迅速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对策。

最终决定亲自率领一支精锐小队,穿越敌我交错的危险地带,前往敌营进行谈判,以期达成停战协议,保境安民。

消息迅速传至汉军大营,汉军将领闻讯,连忙整理战报,快马加鞭,急送长安。

他们都没法做主!

长安城内,朝堂之上,刘彻闻知此事,面露喜色,认为此乃化解危机、促进和平之良机,遂令丞相筹备相关事宜,准备迎接卢巨儒到来。

刘彻的目的也很简单,用尽一切手段停止与东胡的战争,全力攻击匈奴!

一时间,前线与后方,紧张与期待交织,所有人都屏息以待,希望卢巨儒此行能带来和平的曙光,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宁。

这场谈判,不仅考验着卢巨儒的智慧与勇气,更关乎两国百姓的命运与未来。

在王险王宫的深邃夜幕下,李济书房的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与地图上错综复杂的战线。

窗外,是烽火连天的预告,而室内,则是智谋与决心的交锋。

李济,这位久经沙场且智计过人的唐王,深知当前局势的微妙与紧迫,他必须在混乱中为唐国寻得更大的利益,为国家的安宁再添砝码。

“传令,即刻召见张骞。”李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了夜的寂静。

张骞,这位刚从匈奴归来的使者,刚刚回家与儿子团聚,正处于兴奋状态的他,无疑为这紧要的时刻增添了一抹希望。

不多时,张骞风尘仆仆地踏入书房,目光中闪烁着对即将执行任务的期待与坚定。

李济迎上前去,将一封密信郑重地交到他手中,信中言辞简练却字字千钧:“致吾皇,近日与东胡议和之事已见曙光,匈奴亦有意撤兵。然,此等良机,不可错失。吾等当趁其病,要其命,于伊稚邪归途设伏,以雷霆万钧之势,挫其锐气,安我边疆。”

张骞接过信,深知此行的意义非同小可。他躬身行礼,承诺必将不辱使命,快马加鞭赶赴长安,将这份关乎国家命运的策略呈于皇帝面前。

夜色更浓,张骞一行人趁着月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唐王宫,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他们走不了辽东关,沿着长城进入居庸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告知陛下。

在晨曦初破的长安城,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一队人马缓缓驶入城门,马蹄声与人群的欢呼交织成一首归来的赞歌。

为首的,正是那位历经风霜、满载而归的使臣,他的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

此行,他不仅完成了汉武帝刘彻赋予的重托——与乌孙结盟,共抗匈奴的宏图大业,更带着乌孙国的诚意与希望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