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争夺公论(七)(1 / 4)

七月二十三日,都察院前往宣府验功的御史还有兵部点闸的官员先后回京复命,兵部按制开始为众人议功。因为朱晖、张俊等人承奏的立功人员人数多达万人,所以想要半年之内筹功真的时间紧任务重。

与之不同的是,对于列虞台岭之战郑行检所部壮举为奇功是没有人反对的。按制原本在宣府,朝廷就可以升赏,如今拖了将近两个月已经有些迟了。这也没法子,对于郑直究竟该以文臣身份升赏还是武臣身份升赏,内阁和六部还没有掰扯清楚。

内阁坚持这是文臣立的战功,因此郑直应该升赏之后正式进入都察院然后赴边地担任督抚,以便发挥他的作用。偏偏这事不但兵部和都察院不答应,吏部也不答应。按照他们的意思,郑直本身就有锦衣卫官身,虞台岭之战本身就是武臣的分内之事,因此应该升赏武职。至于升赏之后去哪里任职,二部不参与。

弘治帝对此一直冷眼旁观,各不相帮。毕竟郑直出京前,吏部就要摘了他武臣的身份。只是当时翰林院突然指派对方去山西,将明晰身份的事拖了下来。不曾想,郑直出去睡了一圈,然后又风光的回来了。如此,弘治帝想要刻意模糊郑直究竟官身是文是武的谋划也算正式破局。

这当然不怪郑直,毕竟身为臣子,国家有事就该挺身而出。可是弘治帝心里也不舒服,这才袖手旁观。如今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很多虞台岭的细节也被白石等人带回。对方那句‘国家养士百四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还是颇为可圈可点的。

于是七月二十四日,司礼监就吏部郎中张采的题本批红。

“升锦衣卫勋卫,詹事府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郑直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昭勇将军,上轻车都尉;不世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奉训大夫,协正庶尹。赐麒麟袍一领,玉带一束,红缎单靴一双,绣春刀一口,茄袋一个。”

郑直的武职升赏实在乏善可陈,按制度来就行。不过因为郑直所部杀得人头滚滚,若是按照定制,就是所有官职都不够他升的,故而由食指挥同知俸升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已经相当于超升四级(锦衣卫勋卫虽然食千户俸,给予世职时,却一般授锦衣卫百户,极个别授千户。以千户计升为指挥使,则三级,因为是战功,所以准予世袭,又算一级),并没有人反对。

郑直的文职升赏就众说纷纭了,翰林院一个萝卜一个坑,侍读,侍讲没有空位,不论是内阁还是吏部都不赞成文臣军功连升或者超升更何况是清华词臣。奈何大明是讲究成例的地方,今日若有军功不封文臣,则他日何以激励人心。毕竟如今在边地统帅武臣的都是挂着都察院和提刑按察司的文臣,因小失大,不值得。

因此弘治帝将郑直的军功分成好几段摊开,又特意将正在丁忧的侍读顾清改为南京翰林院侍读掌院,众人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此次封赏最大的不同就是将郑直如今在官场不尴不尬,不文不武的局面摊开在了明面上,彻底的将他定成了禽兽,摆脱了勋卫这个尴尬的位置。

“快快快。”郑墨拿着誊抄而来的关于郑直升赏的告文找到了书坊“刻出来,俺要今个下午见报。”

“这咋可能。”书坊的掌柜赶紧劝“郑斋长,俺们雕版师傅半日可雕不了这大一张。”

“那就……”郑墨想了想“这样,就只登这一条,还有这几条音耗,其余的只要能够占住地方,别留白,你随意,不过一定要在申时初刻刻好。”

“不是。”掌柜有些无语“郑斋长,俺们手头还有活计呢,你们的报纸讲好了十日一刊……”

“加银子。”郑墨也不磨叽“李掌柜,老李,帮帮忙。”

掌柜赚够了人情,这才故作为难的答应下来。

郑墨也不废话,赶忙转头就出去,找他前几日雇佣的那些孩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