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乐逐渐激昂,大战将起。
军方和幕后势力纷纷派出精锐小队,携带上各式武器装备,画面一处处掠过,配合着贫民区错综复杂的街道小巷,影院观众都很激动。
高潮段落本就是为了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这也是为什么观影过程中会产生亢奋、愉悦的情绪。
“18亿的大片就是震撼,这应该是实景实拍吧。”
“班纳又要变身了,快啊。”
“李按导演变了,他拍爽片了,我青结。”
“”
事实上,哪怕是完全不懂漫威设定的观众,能看到一部钱花到位,节奏明快不拖沓的电影,都很容易满足,就像迈克尔贝的作品总出成绩一样,这样的高潮场景铺垫、衔接的好,代入感和爽感都会是影迷愿意花钱支持的。
场景真实、装备真实——由五角大楼、配乐、画面相得益彰,再加上李按的美学风格。
那种跨越性的,内敛、写实又带着幻想的风格,也是他能在好莱坞闯出一席之地,甚至国际市场对他赞扬更大的执导实力。
绿巨人是适合他的,如同《卧虎藏龙》里的克制、洒脱,李按拍摄的大部分作品都带着无法自由表达意志的拍摄思维,塑造的人物也总是被环境、时代进行着有效或无效的挣扎。
他喜欢用长镜头和内景来表现角色心理,也是对这种个人理解的一个表述。
而只有克制,所达成的人,才更具洒脱意味。
这样的做法也使得布鲁斯班纳在压制浩克意志之后的爆发,更让观众觉得震撼。
如果像前作那样,一些混混挑衅都克制不住情绪,疯狂打砸,那么班纳在这场有关身体控制权的争锋中,就太弱势了,给观众的感觉那便是暴力破坏狂,完全降低了班纳的存在感,他能成为超英,难道连意志塑造都不来些铺垫?
托尼斯塔克还讲究个自省、自强呢,漫画设定中气质儒雅且头脑聪慧的班纳博士当然不能也不可以差劲,不然,漫迷们第一个不答应。
前作的评价比不过03年特效不算发达的《绿巨人》就由此可见一斑,太注重打砸这样的场景刻画,势必使得角色看起来很傻,意志力不强。
当然,李按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太过放纵自己的风格,被凯文时刻压制着,所以许多抱着一些期待进入影院的影评人们看到影片过半深度根本不够,态度就没那么好了。
没有铺垫塑造不行,但不能过犹不及,压低流畅。
班纳下班后,两方人马早就做好准备,但他发觉住所附近太过安静,直接开溜。
“哇。”
观众们再次出声感概,瞪大眼睛,看着几方人马在拥挤的人潮小巷里玩起了追逐跑酷。
巴西贫民区的复杂地形就如同迷宫一样,在快速移动的镜头下慢慢展现,紧张感油然而生。
此时,蒙太奇画面来回交替。
罗斯将军带着耳麦,不断沟通天上的直升机告知小队班纳的逃跑路线;埋伏在克格勃、军方组成的势力小队同样在穿插包围;被视作猎物的班纳;和骂骂咧咧、具有生活气息的葡萄牙语不断响起。
最终,包围圈越缩越紧,一颗子弹从高处射下,浩克人格护主,班纳变身。
伴着配乐,一个近景特写。
先印入观众眼帘的是一双绿眸,接着才是魁梧、充满力量感的身躯。
爆衣就变强的绿巨人与第一次变身相比明显多了几分灵动,并没有把失控两个字写在脸上。
没有怒吼,也没化身哈士奇,而是一步一步缓慢的走出小巷废墟,轻飘飘撕开了墙壁,打出了一个出口,然后面对包围过来的士兵。
一个字,帅。
搭配上体型,颇有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莫名的燃。
古人描绘英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