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行政体制 吹风会议(2 / 3)

宋雄 曹家大叔 3154 字 2022-10-06

,再比如枢密院为全国的最高指挥机构,有设置三衙门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再加上尚书省的兵部,以上种种都是过于的重复设置,上到朝廷中央,下到地方路、州、府、军、监、县,要是都这样的重复设置,那朝廷的官员数量就显得非常的庞大。从而老臣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冗官的问题,首先要务就是要理顺朝廷的行政体制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困扰大宋帝国一百多年的顽疾。

王黼的这番陈述是非常贴切的说明了朝廷目前的主要问题,原因就是怕各地方政府做大,威胁到中央政权,所以呢一个方面在军事上,将地方政府优秀的兵源禁军大部分都调入京师周边及边疆,而在经济上都采用上供的方式,将地方政府税收的百分之八十都通过转运司转运到京师,而在行政方面,除了地方长官知府、知州以外,还另外设置了通判副职,一来是制衡地方长官的权利,防止其在地方一手遮天,二来是通判有监督地方长官之责,可以弹劾地方长官等等,还有加上其他的限制,那就在经济、军事、行政上对地方长官有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分权,以达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及削落地方政府的目的。这样过多的官员设置,自然就增加了官员的数量,毕竟全国的州、府、县数量是巨大的。

其实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官员数量的增加,是加重了朝廷的开支,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制约地方政府,要是简化其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那就必须充分给地方政府放权,所以没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只是二头取其轻而已。而此时蔡京针对宰相王黼的发言接着奏报到:启禀皇上,朝廷重复设置官员是为了夯实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自太祖太宗以来,历代君主都按照这个祖制执行,主要是自吸取唐末的教育,地方政府做大从而危及中央政府,就像唐代的节度使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造反,从而耗尽了当时唐朝中央的资源,从而加速了唐帝国的灭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朝廷才不断地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设置官员,以达到制衡地方的目的。

而朝廷经过上百年的统治,目前全国已经民心大定,从而在民间已经不具备反对朝廷的民意基础,加上在军事上的制约,老臣以为目前可以适当的在经济和行政上给予一定形式的放松,以达到激活地方行政的能力和提高地方政府的从政意愿。为各个地方政府放权,也是激发各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识,为各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担负起责任。这也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考量。具体如何定夺还请皇上明鉴。

听完三位朝廷重臣的意见,我心里明白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具备了基础,但是如何细化成为了关键所在。既然想让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尽心尽力,那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的权利,过多的限制很容易导致责任不清晰,做事拖拉,从而影响整体政令的下达执行及地方政府的主人翁意识。要想马儿跑,必须得让它吃点草,思索到这里我便对三位大臣说道:三位爱卿所言都在理,朕的意思是,还是那句话,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是要充分考虑其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有其特殊的处境,而朝廷一直以来实现的强干弱枝的政策也是基于维稳的角度来考虑,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前代的历史教育太过于惨痛,强大而兴盛的大唐帝国在地方节度使的叛乱中瞬间分崩离析,如此血淋淋的教训,朝廷实现加强中央而弱化地方这在当时是绝对正确和合理的。

当时就如刚才蔡太师所言,目前天下太平已久,百姓也安居乐业,地方政府不具备大规模叛乱的民意基础,加上之前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各种节制,导致地方政府长期依赖于朝廷中央,这也在官员的潜意识中不具备对抗中央的意识。有了这二个基础,那此时朝廷放开在经济上、行政上对地方政府的节制,这样是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以防万一,朝廷可以再军事上进一步压制地方政府的管制空间,将厢兵、乡兵、番兵的统治权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