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最喜欢的中餐。”
…………
……
5月16日。
尽管明天就要启程前往以色列,甚至林晓都已经将相关消息告知沃尔夫奖那边了,包括和他随行的人员,他的家人,还有他在上京大学的一些朋友。
只不过,他依然待在实验室中,没有离去。
“终于造出来了。”
看着眼前工作台上的一个类似马达一样的东西,林晓长出一个口气。
这就是他花费这么久的时间打造出来的编码器,花费了他不少功夫,当然,他这种纯属手工打造,本来就很慢。
而这个编码器里面也没有用上多少比较精密的东西,他只是需要验证自己的结构能否成功而已,根据里面的配置,这个编码器在定位精度上最多只能保持在1微米。
但是,如果利用了他在里面设置的八分传动结构,其定位精度应该会控制在125纳米,也就是1微米的八分之一,当然,考虑到其中摩擦力,材料也不是绝对刚体,在拉动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形变量,所以实际精度,根据林晓的计算,在133纳米左右。
所以,如果在之后能够用上更加优秀的配件,这个精度将能够再一次往下缩减。
“唔,现在先试一试吧。”
心中这么一想,而后他便找来了一个伺服电机,这是他当初买的,就是为了今天的这个测试。
这个伺服电机的规格精度就是在1微米左右,当然林晓也没有忘记实际精度测试。
至于怎么测试实际精度,显然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显微镜也不行,因为我们没有精确到微米乃至纳米级别的刻度尺。
所以这就需要利用到一种叫做激光干涉仪的专业仪器测量,让伺服电机发出一个脉冲,一个脉冲就会让其动一下最小位移量,然后通过激光干涉仪形成的条纹变化来测量波长级别的位移,从而确定其定位精度。
很快,经过确定,这个伺服电机的精度确实是在1微米。
而后他便又开始动手,将里面的编码器给拆了出来,随后将自己的编码器替换了上去。
除了内部结构不同,他打造的这个编码器完全和这个伺服电机搭配,所以接下来,只需要看看他的这个新编码器能不能让伺服电机的精度缩小八分之一就行了。
将最后一个螺丝给拧好后,林晓便抱着这个颇有点重量的伺服电机,再一次放到了激光干涉仪的旁边。
做好一切准备后,测量开始。
首先,在电脑上给伺服电机发去一个脉冲,让其转子发生一次转动。
随后,他立马打开了激光干涉仪的软件,看了一眼其波长变化量,随后根据这个变化量,他开始计算,最后算出了一个脉冲下,其实际传动的距离。
“137……纳米!”
看着这个结果,林晓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完美!
虽然和他之前的理论计算值还有一点差别,不过几纳米的差别而已,已经足以让他对此忽略不计了。
这也说明,他的编码器“八分”式结构,成功得到了验证。
这种结构,显然也可以用在各种编码器当中,不仅仅是他现在所打造的这个编码器,其他各种编码器的精度,都能够像这样直接缩小将近八分之一,不管是以后用在光刻机上的伺服电机,还是以后可能会用在机床上的伺服电机,尤其是这两种伺服电机,都讲究的是一个精准度,华国机床为什么只能做出中低端产品?
首先就和高精度编码器有很大的关系,编码器首先就决定了精度,之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所以,只要将这个结构运用于那些机床的编码器中,至少对于国产机床也是一种提升。
所以,八分式结构,就是林晓基于华国当前基础工业的实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