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不能让他赢(3 / 4)

取围困断粮道,而回避决战的方针,一下子击中了明军的要害。

明军被围,断了粮食供应,立即军心涣散,无斗志。

连将领也为断粮而惊恐不安,逼迫他们闯围回宁远就食。

严阵以待的清军趁机截杀,一夜之间,十余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造成与萨尔浒一样惨败的结果。

明朝两次激战的失败,都犯了冒险主义、轻敌躁进的严重错误。

从这方面来说,强大的明军遭到失败也是不奇怪。

毕竟努尔哈赤也是明军的一员。栐

而到了后期,满饷明军多是在皇太极麾下效命。

杨镐分兵四路进攻,洪承畴合兵于松山决战,结果都是一样。

实际上,他们共同的失误,是把明军都置于孤危之地,因而易于被对方歼灭。

杨镐把全军分作四路,企图合围赫图阿拉。

各路独自进行,彼此互不衔接,相距也比较远,如马林自开原一路,与南路刘铤自清河进兵,其间相距四、五百里。

一旦某路有难,其它几路无法应援。事实正是这样。

在杜松一路被围歼于萨尔浒时,其它几路却全然不知,等消息传到杨镐后,再往各路发布,这就为时已晚。栐

努尔哈赤连续歼灭明两路,吓跑一路军后,居南路的刘铤竟然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还在直目继续深入。

这就清楚地表明,兵分势弱,每路军都处于孤危境地。

努尔哈赤以军事家的敏锐目光,一眼看穿了明军的这一致命弱点。

他采取“凭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的作成方针,集中优势兵力专对付其中一路,然后各个击破,夺取了这场关系到后金存亡的重大战役的胜利。

洪承畴“合兵”的最大弊病,是统十三万之众也是“注入孤危之地,首尾全无顾应。”

皇太极观察明军的阵势,因而迅速作出决定,合清军据险断援,掘长壕,断粮道,立陷明兵于绝境。

因为十余万大军环松山城而立营寨,它的注意力都放在松锦之间,时刻谋划解锦州之围,而忽略了它与后方杏山、塔山等城的联络,出现大漏洞。栐

这就给皇太极切断粮道,围困援军了方便条件。

尤其是大敌当前,洪承畴不思如何破阵解围,想要退师就饷,这是一大失误。

退兵时,不能善后,形见势绌,此又一失误。

清兵全力掩杀,大明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

洪承畴在中原与农民军作战时,都是追着农民军打。

他组织大批人马逃跑的经验几乎没有。

而王朴也是一个藏私的人,不肯轻易把保命保存实力的绝招交给旁人,以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栐

明军两次大败,固然有以上军事方面的种种因素和失误。

从根本上说,都败于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糜乱,政治黑暗、腐败。

两次战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杨镐奉命出塞东征之际,正是阉党专权,朝廷党争日趋激烈之时。

杨镐出征,内有阉党随军监督,将帅事权不能自专。

朝廷的党争波及到军队内部,各派都插手军队,各树己党,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

熊廷弼是明末着名的军事家,久驻辽东,多有建树,仍然禁不住党争的干扰和破坏,连他自己也被迫辞职归故乡。栐

疆场的事,不能由疆场将帅作主,完全听命于身居九重的皇帝和朝臣的无知议论和决策。

大明在萨尔浒战役和以后的各战役连续失败,问题都出自这里。

这种情况,到松山决战前,变得更严重了。

崇桢一即位就铲除了阉党,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