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已经不是单纯的满足饱腹的功能,更多的是去海上赚取“外汇”。
杨文岳与赵小五二人在广州分别走访。
对,就是走访,官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再加上锤匪说要废除苛捐杂税这么一个口号,百姓就已经倒戈大半。
这里不同于中原内陆,百姓对于中央王朝并没有那么多的忠诚,活不下去就下海,属实是基操了。
杨文岳手里拿着册子,看着远处所谓的沙田、洋田、咸田、潮田。
广东的有识之士已把视线触及于“广南之余地在海中者”,认为近海的岛屿如潮之南澳,雷之涠洲、蛇洋洲,“皆广百里,开辟之,可以为一县。”
那些被赶跑的广东士绅多是靠着自家养的海盗,跑到这些岛屿上暂且躲避,等待朝廷援军来收复广东,他们在回来继续享福。
在垦辟这些动辄延袤数十里的沙田、洋田的过程中,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文岳瞧着雷州海岸的万顷洋田,听着本地主动投靠的小地主说:“用力少而所入多,岁登则粒米狼戾,公私充足;否则,一郡告饥”。
收成好坏关键就在于“海岸修没修”。
岸修则可免咸潮泛滥伤败田苗,还可保证渠闸水利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仅,如此,杨文岳还被科普到,经常疏浚堤内的水菜,也是不可偏废的要务。
工程大的堤渠整治,当然需要能以此为先务的官府出面组织。
杨文岳微微颔首,这种活官府都不管,多是本地大地主组织的。
至于规模较小的墩坝修筑,则顺德、新会、香山诸县滨海百姓早已付诸行动了。
现在他们全都跑了,那这些田地自然是归锤匪所有,该分润分润,他带来那么多流民,正好与本地百姓夹杂在一起分田。
当然更让杨文岳惊诧的是广东的耕田面积不断的加大,甚至在罗扶山上,利用瀑泉的自然流水,都改造出了一年两收的“天田”。
甚至有些地方的稻米一年三熟,就这样本地百姓的粮食都不够吃。
他们所持的大米都是要从交趾以及广西方面的输入,所以出现饥饿事情是在所难免的。
因为在大明官方海商的把持下,许多地里都是种着经济作物。
“龙眼、甘蔗、烟叶、棉花、香、青靛(染料)等等,以至于民富米少。”
杨文岳听着本地人的说法,眉头微微一挑,他说的这个民富应该不包含普通百姓,甚至连一般的小地主不配被称为“民”。
“这些东西贩卖到哪里?”
“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顺德等地的龙眼、荔枝也可以远贩江南玉山各地。
至于广州的白糖更是南走澳门,到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泰国)、吕宋、远销东西二洋。”
自古便是利益动人心。
这些经济作物往海上走一遭,那价值要比大米强上不知多少倍。
杨文岳左思右想,也觉得普通百姓纵然是种植这些作物,也干不过那些大地主。
他翻看册子,又拿着望远镜瞧着一望无际的族田。
这种情况在广东极为常见,几乎是一村一族。
许多人都是从外地迁徙到广东,同一姓而分数宗,大丁口有数千口,小丁口几十人。
自从朱熹在《家礼》中提出族田,不得典卖后,一直被写入家规,具有私法的效力,待到清朝章总时期,又成了国家之法。
以至于族田越来越多,甚至在一县内占据百分之六十的田地也多是常态。
但他们早就忘记了要救济族中贫弱之人的规矩,成为高高在上的剥削者。
纵然是同族之人,也有不少人背井离乡,下海当了海盗讨生活。
杨文岳知道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