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劈刺。
两车错开,各自回到自己的阵营一边。
这个完整的过程,称为一个回合。先合在一起战斗,又回过来一次回到各自的阵营一边。
战车的优势在战国后期被击破,因为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有秦国跟义渠长达百十年的战斗中总结出来的骑兵经验。所以,更加轻便和冲锋速度更快的骑兵取代了臃肿的战车。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着战车消失,只是不再有实际的作战作用,大多都是当指挥车。
骑兵兴起,并且跟以前的战车一样,谁掌握和拥有的骑兵多,谁就可以占优势。这跟现代的武器一样,一旦产生代差,那交战时几乎要被碾压。
骑兵兴起后,那些能征善战的名将们无一不是骑马高手。
这个时候,双方交战时,回合制度发生了稍微的改变。比以前更加直接。
比如说两员大将骑着马相互而冲,到了近身时,用各自的武器攻击对方,这个过程就是“合”。
两人错马再接近,这就是“回”。接近后又一次攻击对方,然后回到各自阵营一边,一个回合就完成了。
具体的时间无法计算,但由于都是马战,所以速度也很快。可是,虽然速度很快,我们也不能说动不动两人大战了三百回合。
三百回合,就是两人骑在马上进行了六百次对冲和六百次武器相交,这不管对于马还是对于人来说,体力消耗都是巨大的。
古代打仗,没有我们现在看得那么神奇,什么一个人战死了对方几员甚至是十几员大将,什么战了一天仍然力大无穷。
这根本不可能,人的力气是有限的。打仗没有那么多武功招式,有时候比拼的纯粹就是力气。
比如他拿着一把五十斤的大刀,你拿着一把五十斤的大锤。
两人一个回合碰两次,谁力气小没碰过对方就有可能被打下马而死。但这样的交战能持续三个回合就不错了,三个回合就是六次相碰。
试想想,一个人拿着重达五十斤的兵器,对另一个拿着重达五十斤兵器的人对碰,这碰过六次就属于大力士了。还想三百回合硬碰六百次?
人又不是机器,这是不可能的。
故,一个回合的时间要看对方是怎么交战的,但时间大多很短,就是一来一回两个照面的时间。
在中国古代,同样也有几次注明的“约战”,这几场“约战”也充分了验证了中国武术的实战性。
角力,在古代是一门徒手格斗的流行技艺。《礼记》里就有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可见,角力,是和射箭、驾车并列的军事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军战场,一旦战车被毁,弓箭射光,长戈折断,角力技能就派上用场了。说准确点,角力就是徒手杀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办的一次大规模阅兵演习上,就用角抵作为大典之礼。
到了汉代,徒手搏斗更为流行,大量出土的汉代壁画、汉砖上,都绘有人与人搏斗、人与猛兽搏斗的画面。当时的兵家技巧里有《手搏六篇》,就是一种踢打擒拿的军事技术。
汉武帝时的边关名将甘延寿,身强力猛,就是一个手搏高手。他的崭露头角,就是在一次手搏格斗大会上所向披靡,被提升了官职。
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的铁血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等游牧民族当时被中华之人称为胡人,他们个个擅长骑射,身强力壮,性格剽悍好斗,精通摔跤。毫不夸张地说,胡人就是那个时代的战斗民族。
这期间,发生了几起轰动一时的胡汉约架事件。
第一起发生在晋武帝年间。
一个西域胡人大摇大摆来到京城,摆下个角抵的比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