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曾巩晚年擢中书舍人,那时候宋神宗正在搞变法和新制,三省官员重新选授,草拟任命诏书有时每天多达几十道。他便每天笔耕不辍,保持训练。这些公文呢,除了基本意思表达到位,还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文采发挥空间。
曾巩留下来的236首制诰诏令,其写作的前后时间可以大体确定在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至八月间。据统计,232首制诰29866字,4首诏令1461字,共31327字。
与曾巩同时代同职守的王.震在《南丰先生文集序》里白纸黑字记录证明,曾巩的这236首制诏皆在3个月里写就,平均每月近80首。文采这件事,在古代为什么重要呢,就是因为在礼的世界里,它真的是有用的,具有控场性质的。
曾巩是个平和的人。王安石大起大落,得势在位的时候,他不依附不迎合,有分歧时,认为变法操之过急,劝他谨慎,尽到责任,但略显失望之后,便主动请求离京,从此辗转各地,长达12年。
在王安石沦落之时,也不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在皇帝面前的评价是“勇于有为,吝于改过”。“上交不诌,下交不渎”,中正平和,和而不同,这是难能可贵的坚守。
曾巩不仅跟激进派的王安石关系好,跟保守派的“三苏”关系也很好。甚至可以说,“三苏”之名传千古,也有曾巩的功劳。
他称苏洵“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又称其“子若孙,同时三人。擅名文章,震动四方。”
“三苏”之名传之千古,曾巩之誉不为无功。他为苏序,及苏轼祖父写了墓志铭,里面却充满了对“三苏”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在中国男人的心目中,自己和子嗣同等重要。所以,这是最高的赞誉了。
当曾巩拒绝攀附王安石以谋取政治前途时,他的弟弟曾布则利用王安石与曾巩的密切关系,主动结交王安石。《宋史》本传记载,曾布积极支持新法,短短数年,由小官一跃升任三司使,与吕惠卿一起成为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哲宗时期,曾布又趁机依附宰相章惇,到了徽宗时起,他便成了宰相。苏轼始终跟曾巩、曾布兄弟关系始终都很好。曾布能在苏东坡危难之际,不怕受累,以通书慰籍,非常难得。苏东坡致曾布的十三封信中,有八封是为答谢曾布来信而作。
正是元祐间苏轼与曾布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所以,绍圣初,曾布归朝后,虽然也会帮助章惇迫害元祐党人,但却对远贬南方的苏轼、苏辙尽力保护。苏轼最后能够从海南北归,据说也有曾布的功劳。
陆垚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年龄稍长一些的曾巩,内心还是有一股敬佩之情的,曾巩的前半生并不是很顺,而他的为人一直十分正直,对他人不落井下石,这一点就有很多人做不到了。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陆垚心中清楚,像曾巩这样的人,只要自己以诚相待,是能够跟自己成为朋友的。更何况,曾巩跟苏轼的关系一直都不错,交流起来应该也不会有很多的隔阂才对。
“在下对曾公子也是听闻许久,今天终于得以相见了,”陆垚给曾巩回了个礼,其实他心中也是不想这么做的,不过古人的规距就是很麻烦,而曾巩这样的人肯定是十分注重礼仪规距的,自然不能跟队带苏轼一样的态度才是。
“小陆大人年纪轻轻,能举办这么大型的新蹴鞠大赛,曾巩自愧不如。”曾巩谦虚的说道。
接着,几人找了个稍微安静点的地方,边聊便等着官家的人来放榜。
一番沟通下来,陆垚觉得,这曾巩比起苏轼和苏辙,身上的书生气和那种宋代文人的刻板风气要更重一些,当然这些跟曾巩的年龄和家庭环境有不小的关系。
“听说小陆大人和介辅兄关系甚好,前一阵我收到的书信当中,他还跟我说起你们两个之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