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爱这土地(3 / 4)

没错,不过诗句太简单朴素了吧,并且鸟声应该是优美清脆的,为什么要用“嘶哑”二字?

还有后面的暴风雨的打击,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这就使人感受到一股忧郁之情,或者说陈天弘在悲愤什么。

也就那句“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让任昌松才感觉舒适了许多。

可接下来的一句,又让他彻底懵逼。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什么鬼?刚刚不是还在大地上飞翔,怎么突然间死了...还羽毛腐烂....这是啥啊!”

陈天弘一句突兀的“我死了”,这个转折点让饶是对诗歌很有研究的任昌松也不知所以。

连他都如此,更别提电视机前的其他人了,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为啥好好的获奖感言会突然间扯土地上。

大会堂的代表们同样懵,因为陈天弘是用汉语说的,即便有耳麦的同声翻译,可就理解上肯定不如任昌松,严善清他们。

直至陈天弘将最后的两句诗说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说完这两句后,陈天弘没有停止,转而用英语又从头说了一遍。

“if i ere a bird....”

......

任昌松没有去听英文版的,他在脑中想着整首诗,嘴里还呢喃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知怎么滴,读到这两句,让任昌松的眼睛有些发酸。

以他的功底,没待陈天弘将英文版的念完,他已经明白了这首诗歌里蕴含的情感。

正如陈天弘所说,他热爱华夏的土地,甚至已经到了不知该如何倾诉的地步,所以他便借用“鸟”来表达情感。

至于为啥鸟儿的声音是嘶哑的,这更能抒发对故国土地的热爱,与下面描述的山河景观进行强化对比,让人升起敬佩之感。

然后陡然来个大的转折,鸟儿死了,身躯却依然肥沃土地。

生与死,再次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反差中突出陈天弘对土地的执着的爱,用东方浪漫的话语来形容就是。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直至最后两句彻底升华,这已经不是借鸟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了!

爱土地,爱故国,爱的太深沉,太强烈,已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最后只能化成泪水...

再想起陈天弘在念诗前眼泪的泪水,任昌松感触良多,甚至产生了共鸣。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爱国诗,表达的是陈天弘真挚的爱国情怀。

.....

“我爱这土地....”

大会堂里的严善清也听了出来,与任昌松不同的是他的眼睛不仅仅是发酸,还发红了,离近看的话都能看到里面藏着几滴浑浊的泪水。

严善清作为华夏国作协的代表坐镇文教组织,他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回国了,远在异国的人心中都一个执念,那就是故乡情结。

陈天弘的这首诗简直戳到他的心坎里了,他怎么能没有感触....

于是同时,电视机前的人们也反映过来了,他们的理解可能不如严善清那么深,可身为一个华夏人,哪个不爱国,哪个不热爱祖国的土地?

别的不说,单凭最后的那两句诗,就足以让无数国人感触良深了。

待陈天弘用英语说完后,大会党的代表们也听出了这是首爱国诗,试问哪个国家的国民不爱国....

于是全场掌声雷动!

一个爱自己祖国的年轻人,值得他们的掌声。

......